原標題:景谷遊之“朝拜之旅”

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自駕線路:景谷縣城—→勐臥總佛寺(樹包塔·塔包樹)—→雷光佛跡寺—→昔木水庫—→遷糯佛寺—→太平水庫—→碧雲大橋(觀瀾滄江、小黑江風光)

1、雷光佛跡寺

►景區簡介:雷光佛跡寺位於永平鎮芒臘村的萊貫罕山(又名金雞山)上,距縣城60公里,寺前有雪白如練的大疊水巖(瀑布),背靠鬱鬱蔥蔥的參天古樹。相傳釋迦牟尼外出傳教,在此石板上留下了第四個巨型腳印,遂成爲南傳上座部佛教朝覲聖地。

雷光佛跡寺,原名大仙人腳佛寺,是勐戛土司“召法弄”罕貫、罕伍於乾隆五十年(1782-1785年)耗費銀兩十一萬修建,並有十二勐協助建造。原大仙人腳佛寺建築羣富麗堂皇雄偉壯觀。可惜年久失修加之“文革”期間屢遭破壞,大門被火燒,好石料被取光,大殿被炸,但幸好四個大佛腳印的大石几次引爆都未炸壞,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三中全會後落實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佛寺於1982年重新修建,第二次修葺完工於2005年,並正式更名爲“雷光佛跡寺”。佛寺前立一塊高3米,寬1.5米,前面鐫刻一大陰文“佛”字,背面以漢、傣文陰刻建成寺紀實石碑,此碑是全國唯一同時以漢、傣兩族文字刻字紀實的石碑。石碑左右爲漢文對聯:不是一凡(番)苦行,未知何處覓仙蹟;若非百計躊躇,那(哪)得斯地有名山。橫批:大皈依光(先)生就西彌。

2、昔木水庫

► 景區簡介:景谷縣永平鎮的永平壩子是一個狹長的山中沖積平原,面積153.3平方公里,是景谷縣最大的壩子,也是景谷縣商品糧生產基地,又是盛產蔗糖、烤煙的主要地區。春天,壩子內一片翠綠,生機盎然;秋天,稻穀金黃,甘蔗青翠,一派豐收的景象。而這一富美麗富饒的田園景象,得益於一座叫昔木的水庫。在解放前沒一件水利設施的時候,這裏縱有壩子,也只是“等雨栽秧,靠天喫飯”。

昔木水庫位於距景谷縣城73公里,距永平鎮17公里的永平鎮勐戛河支流昔木河上,屬瀾滄江水系,年供水總量2326萬立方米。水庫始建於1956年,至今已先後進行了一次擴建和兩次除險加固。昔木水庫的建成,既有效治理了永平壩的旱澇無常,農業、工業和人畜飲水嚴重短缺的狀況,也爲永平鎮各族人民脫貧致富、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奠定了堅實基礎,爲永平鎮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穩步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昔木水庫爲推動永平農業持續、健康、穩步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極大地促進了小城鎮建設和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

3、遷糯佛寺

► 景區簡介:遷糯佛寺位於景谷永平鎮遷糯村大寨組,距離縣城70餘公里。建於清乾隆戊戍年(1778年),第一次復修於清道光七年(1828年),迄今已有200多年曆史,第二次復修於1982年,2002年至2003年,第三次修葺竣工。現爲雲南省內最大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

佛寺由山門、大殿、戒堂、僧房、伙房等到組成,佔地2畝餘。山門高約15公尺,門額上書:“清佛寺”一匾,匾上刻有“飛虎乾隆戊戍季春穀旦”字樣。大殿爲三重檐歇山頂圍廊式建築。殿門爲兩棵飛龍抱柱。大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高3.4米,金碧輝煌,是傣族賧佛聽經的主要場所。僧房爲重檐山頂,戒堂爲三重檐廡殿式亭閣。山門重檐牌坊均爲與主殿建築相應襯。整座建築具明末清初建築風格,已傣族雕刻鏤空而聞名,圖案豐富、古樸典雅,極富民族特色,佛寺綠蔭環抱,氛圍清幽,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徒賧佛的聖地,是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民族特色、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爲滇西南所少見。

4、太平水庫

太平河水庫位於景谷縣勐班鄉太平村境內,距縣城116公里,水庫在太平河的下游,屬瀾滄江水系。水庫始建於1958年,是一座以灌溉爲主、兼顧防洪的中型三等水利工程,庫容107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36萬畝,是景谷縣勐班鄉灌溉和人蓄飲水最重要的水庫。2005年,投入資金2726.44萬元,對該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爲勐班壩解除洪澇災害的威脅,爲1.36的萬畝農田灌溉用水和工業用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太平水庫環境清幽、風光秀麗、青山綠水,是開展自駕車旅遊和自駕車露營的理想場地。

(注:沿途可欣賞中國塔林一絕——樹包塔·塔包樹,名揚東南亞的大仙人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遷糯佛寺,風光秀麗的昔木水庫,紅色革命老區——碧光中學,品嚐傣族豆豉烤魚、景谷土雞、永平米花、糖果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