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称常山、真定,自秦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餐饮文化。“花花正定府,锦绣洛阳城。”正定文化人在回忆自己家乡时,经常引用这句话以说明昔日古城的繁华、美食的丰盛。

来到正定游览,本想登上已被修复好的千年古城墙俯瞰古城,却想不到竟被隐藏在城里的美食绊住了脚。

八碟八碗才能装下的佳肴

八大碗

在河北农村,无论是过红白事还是逢年过节,都讲究吃“席”。而在文化名城正定,用“八个碟子八个碗”待客的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婚嫁时招待亲朋“八大碗”成了必不可少的菜式。

“八大碗”这道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菜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传,常山赵子龙打了胜仗时,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劳将士。跟随赵子龙的厨师与一些将士,年老退役返乡后将赵子龙犒劳将士、宴请好友菜肴的做法带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断改进。

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观念开始崇尚“八”这个字,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这种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时被定型为“八大碗”,并广泛流行。

提起正定的八大碗,许多当地人都会推荐吃了十几年的宋记。

传统八大碗菜品有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别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选料为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

而现在的宋记的蒸碗菜品,随着不断的创新和改良,能做出近百种不同的蒸碗,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

百年传承的美味

马家老鸡

在正定县城燕赵南大街与中山西路交叉口,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非常醒目,大门上“马家老鸡”四个繁体大字老远就能看到。左边挂“中华老字号”的招牌,右边的牌子上写着“始创于1869年”,可以看出马家老鸡的历史久远和底蕴深厚。

煮好的卤鸡黄里透红,颜色鲜亮,阵阵香气让人食欲大开,鸡肉吃起来不破皮,不脱骨,不腻口,唇齿留香……

而马家老鸡好吃的关键在于它的百年老汤。据说,在明末清初,兵荒马乱,马家祖人从祁州(今安国)逃荒到真定府。一路上风餐露宿,肩挑重担:一头是单传的宝贝儿子,怀里抱着制作老鸡的百年老汤瓷坛子;另一头是行李杂物。可见,百年老汤对于马家老鸡的重要性。

吃上一口就会爱上的美味

王家烧麦

王家烧麦已有160年的历史,如今已是第6代传人。当初,王家烧麦是推着载有蒸锅家什的独轮车在街头路边现蒸现卖,老政府东街口、大戏院子门口、大十字街老图书馆门前都曾是卖烧麦摆摊儿的“老地界儿”。

王家烧麦选用羊肉和牛肉中肉质最好的“中肋”细细的剁馅,配以葱姜蒜调味品,是家传老工艺,馅鲜味美。做烧麦皮儿要用烫面,就是用开水和面,面已半熟,再加入冷水和的面均匀揉和在一起,这样能增加面的韧性,将面团做成面剂后擀成烧麦皮儿,就可以放上馅做成烧麦了。

一屉烧麦上桌,立刻被它的颜值和香气所吸引,皮儿洁白晶莹,皮薄馅大,透着油亮。咬一口,烧麦的汤汁丰盈,鲜美的汤汁顺着筷子流淌下来,所以烧麦一定要趁热吃,一定要先把汤汁喝掉!

忆苦思甜的美味

饸饹

饸饹原是冀中一种低档次的以杂粮面为主料的大众食品。但正顺饸饹经王氏五代人细心研究,已成为古城正定名吃。

正顺饸饹面主要是以荞麦面、加少量白面而制,特别之处是加入了一定

比例的榆皮面,据老板王景柱介绍,以前老百姓穷,吃不起饭,会吃榆树皮磨成的粉充饥。现在的生活条件不需要再吃榆树皮了,但是加入榆皮面的味道,却变成了是一种记忆中“难忘”的味道。

榆皮面加入后,可以提高饸饹面的黏性,吃起来口感更劲道,增加顺滑性,比普通的饸饹面颜色透亮、红润。

正顺饸饹的高汤需要用九个小时来吊制,选用了上好的牛骨和牛肉,这样做出来的高汤汤鲜味浓,油脂丰富,包裹着根根饸饹面,入口顺滑充满香气,牛肉炖煮的软烂入味,吃上一碗,整个胃和身体都暖暖的。

“藏在深巷人皆知,青砖黛瓦觅美食”。

坐下来听听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美食故事,尝一尝几十年都不曾变过的味道,看一看滹沱河畔古城的情韵……这个被正定美食绊住了脚的冬日,忒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