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又一家無人貨架宣佈倒閉!曾受資本裹挾繁榮一時,卻遭運營和供應鏈致命一擊

盛極而衰,用這個詞來形容如今的無人貨架再恰當不過了。

據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披露,10月30日深圳小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閃科技”)向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公司債權人須在12月20日前向小閃科技相關管理人員申報債權。這是今年以來有公開報道的第五家出事的無人貨架創業企業。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無人貨架在2017年曾經受到資本的瘋狂追捧,簡直就是“紅得發紫”。甚至創下了超50個玩家入局、吸金超30億的資本神話。但爲何僅在一年間,無人貨架就從春天走向了冬天?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無人貨架的挫敗有哪些教訓值得反思? 無人貨架相繼倒閉

公開資料顯示,小閃科技成立於2016年7月,前身是同城快送平臺“閃發車”,曾獲得賽馬資本10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小閃科技主要業務包括“小閃+無人零食鋪”、“小閃即刻”及原有快送服務,其中,“小閃+無人零食鋪”即是辦公室無人貨架。據瞭解,小閃科技的CEO林孝毅曾在阿里支付寶任職,在貨運版滴滴難以爲繼後,他決定將公司轉型爲無人貨架。

據小閃科技當時的披露,項目從2017年7月18日上線之後,已在深圳佈局近500個零售貨架。去年11月初,小閃科技宣佈獲得2000萬元投資,新一輪總額數千萬元的融資亦接近完成,但投資方並未披露。然而,如今小閃科技卻走下了神壇。

事實上,從今年年初至今,“無人貨架”似乎不再被熱衷提及。“我們不是單純的做無人貨架的”、“我們今年不看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了。”在提到“無人貨架”時,有創業者和投資人都這樣回覆記者。記者走訪一些寫字樓和電影院也發現,無人貨架幾乎無人問津,這跟一年前的一片火熱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強烈對比。

2017年開始,無人貨架乘着新零售的東風迅速走紅,資本的瘋狂湧入使得無人貨架創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據《2017年無人貨架行業白皮書》統計,截至2017年底,數十家無人貨架創業企業的累計融資額超過30億元。

進入2008年後,無人貨架開始陷入一波倒閉潮中。先是今年年初成都的無人貨架企業 “GOGO小超”被曝停運,猩便利、果小美、七隻考拉等頭部玩家也多次傳出大規模裁員、融資失敗、離城撤店的負面消息。從今年6月開始,已再無無人貨架的融資消息傳出,最後一次融資定格在6月份的猩便利成功站隊阿里,獲螞蟻金服戰略投資,其他老股東悉數跟投。 資本裹挾下的繁榮一時

無人貨架彼時的火爆有其客觀原因,線上流量成本不斷提高是無人貨架乃至所謂的“新零售”受到投資機構和創業者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無人貨架的模式當初被看好更多還是出於自身的優勢。記者梳理總結了無人貨架火爆的幾個原因:

首先,無人貨架鋪設成本低。在無人貨架剛興起的時候,點位鋪設大多是免費,即使收費也只是1000元左右,這爲無人貨架迅速擴張奠定了基礎,而這類商業模式成功的關鍵恰恰也是市場規模的大小。

其次,無人貨架確實滿足了一些人的需求。無人貨架主要的使用場景是寫字樓、辦公區,這些地方都是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對於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辦公室度過的白領來說,對零食和飲料有着天然的需求,無人貨架正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便捷獲取零食的渠道。這是無人貨架能夠在短時間爆發的關鍵。

第三,無人貨架線下流量想象空間大。對於資本來說,線下流量的轉化可能性是其最大的期盼。如果無人貨架能很好的吸收流量,那廣告商、促銷等就會很快找上門,無人貨架除了日常的現金流以外,還能擁有一筆不錯的廣告收益,這應該就是資本最看重的。

儘管無人貨架看起來有諸多個足以支撐該模式成立的原因,但真正讓其火爆起來的幕後推手還是資本。去年一年時間裏,像IDG資本、真格基金、經緯創投、GGV紀源資本、雲啓資本、英諾天使、元璟資本、藍湖資本、貴陽創投等資方紛紛下注,甚至藍馳創投從見面到最後投資果小美,只花了一週半時間;同時也不乏猩便利、小e微店等項目單筆融資就已過億。

運營和供應鏈缺席是致命一擊

從過去不少案例可以總結出,有些公司和有些行業是被資本“撐死的”,無人貨架也不例外。在資本的追捧下急速膨脹,不少企業只顧着擴張市場規模,忽略了自身的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可是,逐利的資本要看到實實在在的數據,只有單純的網點數是不夠的。在盲目的擴張中,不少企業的運營成本遠遠超出了實際能力,最終只能導致行業加速衰落。這也是行業由盛轉衰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倘若拋開資本因素,無人貨架模式本身也有一些不可迴避的弊端。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付一夫指出,首先,無人貨架有不可控的高貨損率。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基於無人貨架的消費可以說全憑自覺。據公開信息顯示,無人貨架的貨損率普遍在10%以上,有些甚至高達60%,參與惡意逃單和“竊取”的不僅有消費者,還包括配送員。過低的犯錯與違法成本,讓無人貨架無時無刻不在同人性對抗。

此外,無人貨架的消費體驗並不好。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無人貨架受特定空間容量的限制,可拓展的SKU有限,商品質量也難有保障,再加上商品更新不夠及時,無法在同一時間點上爲消費者提供完整的商品選擇,僅僅侷限在喫喝等小件商品上。而在“無人”的狀態下,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幾乎感受不到太多的優質體驗。

再者,無人貨架最終考驗的是運營和供應鏈。表面上看起來門檻很低,但要把這兩者運營起來卻是個難題。無人貨架在這方面的問題在於,一來,倉儲網絡跟不上飛速的擴張;二來,倉庫之外仍要面對其他高成本。其中一個成本就是點位費,據瞭解,自從無人貨架火爆以後,點位費從500元漲到了5000元。第三方機構Trustdata今年8月發佈的數據顯示,全國目前無人貨架總點位數量在30萬左右,未來點位競爭將逐步從非公共場所向公共場所拓展,大型企業的優質點位增多,覆蓋50人以下的貨架點位佔比較去年(70%)已明顯減少到約25%。這意味着點位的鋪設正越來越以效率爲考量前提。在付一夫看來,無人貨架的衰落,最重要的問題便出在這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