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全面禁止女子穿男裝顯然不現實,畢竟這種潮流在唐朝已經盛行了百年,所以,爲了能夠讓人一眼區分出男女,唐朝對女扮男裝作出了一條限制規定,有1處部位不得遮蓋。明朝的《七修類稿》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巴蜀建國稱帝,閬中一位姓韓的女子因擔心受到亂兵劫掠,便女扮男裝從軍,直到7年後從雲南戰場返回,偶遇其族叔才穿回女裝退伍,營中士兵無不爲之驚訝,堪稱真實版的花木蘭。

女扮男裝是古裝言情劇中的一個永恆素材,特別是男主角赫然發現相處很久的同伴是女子後的那種驚訝和不知所措,讓劇情平添幾分輕鬆和愉悅。

女子穿男性服飾,在現代社會看來根本算不上是什麼問題,反倒是一種潮流和時尚。但在古代就不同了,因爲在實行衣冠之治的古代社會,男女着裝有着嚴格的界限,《禮記》即規定:“男女不通衣裳”。而三國時期,更是把男女穿衣混淆的現象列爲“服妖”,是要治罪的。雖然古代禮制森嚴,但並不意味着“女扮男裝”沒有可能發生。

明朝的《七修類稿》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巴蜀建國稱帝,閬中一位姓韓的女子因擔心受到亂兵劫掠,便女扮男裝從軍,直到7年後從雲南戰場返回,偶遇其族叔才穿回女裝退伍,營中士兵無不爲之驚訝,堪稱真實版的花木蘭。

而明朝末年的巾幗英雄秦良玉也是“卸裙釵、易冠帶”的代表性人物,她的侍女衛隊也都穿着戎裝雄服,英姿颯爽。韓式女的故事至少說明,在古代像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而不被發現的確有可能。

不過,無論是傳說人物花木蘭也好,還是韓式女、秦良玉也罷,她們所穿的兵裝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男子專有服飾。在古代封建禮制社會,唯一一個女子大規模穿男裝的朝代是唐朝。

本就具有鮮卑血統的唐朝,奉行“華夷爲一家”的民族政策,以開放和包容接納着胡風胡俗,加上婦女參政意識強烈,所以,上至宮廷貴婦下至仕流之妻,穿男裝成爲一種時尚和潮流。

而唐朝對於這種公然違背“男女不通衣裳”的社會風俗,也秉持着寬容態度。《新唐書》曾記載了太平公主在宴會上公開穿着男裝的故事,而唐高宗和武則天見到後不僅沒有責怪反而覺得很有趣。

唐武宗的妃子王才人因爲受寵,甚至穿着和武宗同樣的男子服飾出行,以至於羣臣“觀者莫知孰爲帝也”(分不清誰是皇帝誰是妃子)。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在古代女扮男裝有時候的確不容易被發現。但由此也帶來一個問題,以武則天爲代表的女性政治勢力在朝堂上的崛起,強力的衝擊着男尊女卑的秩序綱常,一度讓李唐皇室失去15年的統治期。

女扮男裝作爲這種需要的衍生品,自然受到復國後的唐朝的打壓。但是,全面禁止女子穿男裝顯然不現實,畢竟這種潮流在唐朝已經盛行了百年,所以,爲了能夠讓人一眼區分出男女,唐朝對女扮男裝作出了一條限制規定,有1處部位不得遮蓋。

哪處部位呢?髮髻。

山西萬榮的薛儆墓(開元八年),陝西西安的貞順皇后墓(開元二十五年)以及新疆阿斯塔納的安西都護府上柱國張氏夫婦墓(天寶三年),都發現了女扮男裝的石棺畫,這些侍女都身穿男子長袍黑靴,褲腿束在筒靴內,有的還頭戴幞頭。

不過,這些女子卻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髮髻依然是女子獨有的飛天髻和螺髻,即使戴着幞頭的侍女,所戴的幞頭也是較大而且向前傾斜,沒有遮蓋髮髻,更沒有刻意模仿男子束髮。

顯然,這些宮廷女子雖然穿着男裝,但還是能讓人一眼看出男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