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港股市場來看,截至12月12日,港交所有1231家上市公司屬於內地企業,即H股公司、紅籌公司、內地民營企業等,佔了全部企業數量的50%。特別是在市值方面,內地企業的總市值佔比已由2018年年末的68%升至73%。

  2019年即將結束,回首今年的港股IPO市場,去年“一天內8家公司同時敲鐘”的熱鬧景象似乎不復存在。內地科創板在衆星拱月中誕生,不過港交所也“風韻猶存”,不少知名企業仍舊選擇港股,甚至曾經被拒之門外的阿里巴巴也登陸港股。即使遭遇挑戰,今年港交所的IPO募資額仍然力壓羣雄。

  日前,港交所宣佈,2019年港交所預計將再登全球IPO集資排名榜首,爲10年來第六度稱冠。自9月以來,香港上市活動顯著回升,2019年第四季新上市公司數目更是歷年最多。

  讓我們來看看,今年的港股IPO表現如何。

  IPO募資額再增長

  港交所公告顯示,截至12月16日,港交所2019年IPO募資額爲2937.43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2637.78億元),相較2018年全年多出了1.99%。同時,港交所的IPO募資額比第二名沙特證券交易所多了42.06%,比第三名的納斯達克多出了42.09%。

  雖然2019年港交所的募資額有所提升,但是新上市公司的數量明顯下降。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6日,港交所共有160家新上市公司(不包含GEM轉主板上市,以及優先股),另外還有4家公司將於年末上市。而港交所在2018年全年共發行新股208家(不包含GEM轉主板上市,以及優先股),同比下降21.15%。

  港交所獲得領先全球的募資額背後是內地企業的支持。這160家企業中,有100家新上市公司屬於內地企業,佔比高達61%,相較2018年全年的46%有所提升。

  從整個港股市場來看,截至12月12日,港交所有1231家上市公司屬於內地企業,即H股公司、紅籌公司、內地民營企業等,佔了全部企業數量的50%。特別是在市值方面,內地企業的總市值佔比已由2018年年末的68%升至73%。

  目前,新上市的160家公司主要來自7大行業,分別是建築(22家)、支援服務(16家)、地產(14家)、工業工程(14家)、藥品及生物科技(13家)、軟件服務(12家)、旅遊及消閒設施(10家),這7大行業共計公司101家,佔了總數的63.13%。

  除去兩家通過介紹上市的企業外,今年新上市公司的平均首發募資總額爲19.34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17.39億元),中位數爲27.46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24.69億元)。

  從個股情況來看,160家公司中前十大募資額的企業分別是阿里巴巴、百威亞太(港股01876)、ESR(港股01821)、申萬宏源(港股06806)、翰森製藥(港股03692)、滔搏(港股06110)、中國飛鶴(港股06186)、康龍化成(港股03759)、中國東方教育(港股00667)、保利物業(港股06049),其中七家實際發行數量超過預計。

  需要指出的是,“吞金巨獸”阿里巴巴首發募資總額爲1012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909.78億元),而第二名至第十名的合計首發募資總額也才1079.11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970.11億元),前者相當於後者的93.78%。

  追憶2018年,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是港股的一大重要變革。

  從數據來看,2018年全年僅5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2019年,港交所已經有9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分別是康寧傑瑞製藥、啓明醫療、中國抗體、東曜藥業、亞盛醫藥、復宏漢霖、邁博藥業、康希諾生物、基石藥業,其中有4家企業實際發行股份超出預計。

  從募資總額來看,復宏漢霖的首發募資總額最多,高達34.25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30.77億元)。

  破發率依然超八成

  港股的新股破發,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之一。

  《國際金融報》記者初步統計,截至12月26日,除去2家介紹上市的公司,有133家公司在2019年有過破發現象,破發率爲84.18%。

  相較2018年93.66%的破發率,2019年的情況有所好轉,但破發率仍超八成。

  而截至12月26日,A股非科創板在2019年共有130家新上市公司,只有10家公司曾出現股價低於發行價的情況,破發率只有7.69%。A股科創板的破發率較其他板塊則更高一些,截至12月26日,科創板共有69家公司,有10家公司曾經有過破發現象,破發率爲14.49%。

  “港股市場和A股市場出現這種區別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港股市場外資比例較高,投資者更成熟一些,情緒化思考較少,更多地是根據公司基本面及要素來判斷投資與否。”一位券商研發部高管對記者表示。他還指出,國際投資者在港股市場的進和出比較方便,“堰塞湖”情況比較少。港股的發行價受發行人影響較多,而A股受監管要求的影響較多。

  瞭解已經上市的公司後,不妨再來看看港交所的“儲糧”情況。

  截至12月27日,港交所官網顯示,還在IPO排隊中的企業共有162家。按Wind行業劃分,“儲糧”中前五大行業分別是資本貨物、消費者服務、軟件與服務、材料、房地產。

  中介機構大起底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160家公司的上市離不開中介機構的幫助。

  相較於上市公司的行業分佈較爲集中,保薦機構的頭部效應更弱,只有3家保薦機構參與的公司數量在10家以上,分別是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16家)、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11家)、中信里昂證券資本市場有限公司(10家)。(注:由於一家公司可能請多個保薦機構,所以統計數量大於160。)

  除去三家頭部保薦機構外,還有15家保薦機構參與的公司數量在5家以上。

  律師事務所的情況與保薦機構類似,一家公司可能會請到多個律師事務所。

  需要指出的是,律師事務所的榜首領先第二名的幅度較大。參與公司數量10家以上的有6家律師事務所,分別是康德明律師事務所(66家)、邁普達律師事務所(香港)有限法律責任合夥(17家)、毅柏律師事務所(14家)、APPleby Trust(Cayman)Ltd.(13家)、霍金路偉律師行(11家)、羅拔臣律師事務所(10家),其中第一名參與公司的數量是第二名的3.88倍。

  與律師事務所和保薦機構不同,公司一般只請一家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師事務所方面,有八成的業務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完成,分別是安永會計師事務所(42家)、香港羅兵鹹永道會計師事務所(40家)、香港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34家)、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12家),這4家會計師事務所佔了總業務量的80%,剩餘20%的業務則由其他15家會計師事務所完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