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詩仙李白也因飲酒豪放而名垂千古,他有詩爲證,“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種行爲直接將中國的酒文化變得可怕而嚴苛,與痛苦和失態聯繫在一起。

酒是一種文化!酒乃是人類第二大快樂,它與人類共存亡,只要一天有人便一天有酒 ......

酒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它無孔不入...

憂愁要它,歡樂也要它;孤獨要它,羣體也要它;天氣好了要它,風霜雨雪也要它;愛情要它,失戀也要它;誕生要它,死亡也要它;惡人要它,善人也要它;當官的要它,百姓更離不開它;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愛它。

我一直覺得酒是情緒的放大器。如果你是悲傷的,那面前酒杯裏盪漾的就是眼淚;如果你是歡喜的,那樽中盛的便都是夢裏笑靨。

但是這一切都是基於“適量”飲酒。

也許,生活有太多無奈,有些事,可能真的身不由己。就如這男人的喝酒,生意需要,職場所迫,礙於情面。 只是,你有沒有想到,喝多了就有可能醉不擇言,言語上得罪了別人你還不知道。你在別人面前酩酊大醉,有可能會醜態百出,多年樹立的形象就會毀於一旦。

喝酒失態一直屢見不鮮,爲人詬病,我也很不喜歡。成年人當以不妨礙他人爲一原則。這要求對自己有最根本的控制,戰略級別的絕對清醒。不是說不可以失去意識,而是無論什麼時候都清晰的意識到是不是可以失去意識。

如果理智判斷可以,那就可以放棄理性。如果不可以,就不能被外物控制自我,這是對慾望的屈服。用理性來控制行爲去消解理性,一個有趣的悖論,人類文明在個體上的本質表達。

個人覺得,最令人討厭的事是嚴酷的勸酒。這種情況下,酒是區分階級,確認地位的工具。這種行爲直接將中國的酒文化變得可怕而嚴苛,與痛苦和失態聯繫在一起。這也是許多人將酒妖魔化的源頭,而且有時候矯枉過正。從酒後非人到談酒色變,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詩仙李白也因飲酒豪放而名垂千古,他有詩爲證,“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他的豪放最終也沒有挽救他被流放夜郎的命運,在貧困潦倒的時候也不曾有哪個酒友來接濟他。

成就李白的並不是他的豪飲。而是酒的作用下他無人能及的才華的吐納。

我們都是普通人,不能駕馭得了那份飲酒的豪情。他老人家也曾說,“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藉此勸說那些想做酒中仙,借酒逃避努力做事,只圖一時之快的飲君子。

不可太醉,也不能不醉。

如果不考慮酒現如今的社會意義,喝酒是反抗現實的方法,是短暫的精神勝利。不知道你有沒有體會過,西裝領帶太久,有一種迫切的想要扯開釦子的衝動。

儘管有了尺度,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人,秉持着喝酒有害身體的觀點屏蔽一切樂趣。可是如果有一個世界,一切行爲都被清晰判斷,以二分法定義所有,以單一元素作爲指標,而換來每個人都能長命百歲,你願意去嗎?那樣的話我一定比現在無聊的多,也痛苦的多。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秉持着同樣的理念,做着同樣的選擇,走着一樣的路。那,誰來替你嘗手中的這一杯酒,去活成你自己呢?

那麼漫長的人生之路,曲曲彎彎的前進方向,行車的方向盤要有多麼堅定的力量,才能做到恰到好處的控制。

喝酒你都控制不住,你還能控制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