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规检查。常规检查包括以下内容:空气滤芯、汽油滤芯、节气门是否脏污;故障灯是否正常,蓄电池电压是否正常;是否有漏气现象,各种插头是否插接良好、导线是否正常;各缸工作压力是否在标准范围内,各熔丝和继电器是否良好;机油,冷却液等。


这种方法不需要专用的检查工具和检测仪器,用肉眼和一些简单工具就可以了,看出问题的部位很快就可以处理了。


(2)专项检查。经常规检查还找不到故障原因时,就要使用专用仪器、仪表和工具,配合专业维修资料进行较为复杂的检修,就是进行专项检查。


专项检查包括以下项目:检查燃油压力是否正常;检查各传感器是否正常;检查各执行元件的工作情况;检查电脑ECU与传感器及连接导线情况;检查电脑各插脚的电压情况,最后检查ECU内部电路。


如何排除汽车疑难故障?教你几招实用方法


2. 排除法

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的产生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排除故障时,可按传统方法,把这些影响因素一一列出来,按步骤,逐步进入问题的实际部位的方法,称之为排除法。


例如,氧传感器故障码出现,换一个新的不一定起作用。因为燃油压力、配气正时、气缸压缩压力、电动汽油泵、喷油器等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的部件发生故障时,都是以氧传感器故障码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在排除故障时,可先易后难,逐一排除,最后找出故障所在。


如何排除汽车疑难故障?教你几招实用方法


3. 综合法

电控发动机故障不能简单地分成油路和电路来分析,电控发动机可以下面几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诊断。

  • 首先检查执行机构的工作情况。
  • 其次检查线路连接情况及传感器部分。注意不同车型,传感器的数据不同,使用中要注意这些不同点。
  • 最后检查ECU。


4. “傻瓜”修车法

判断一个电控发动机电脑ECU的好坏,可不管它电脑内部如何动作,只要把传感器、电脑ECU、执行元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楚,检查输入电脑的信号是否正常,输出到动作元件的信号是否不正常。如果是的话,进一步检查相关线路、电源线和搭铁线,如果线路没问题,基本上可以判定电脑出了问题。

使用中注意,电脑ECU接收各传感器传送来的信号,它控制的信号主要有三个:点火正时、喷油时刻及喷油时间。


如何排除汽车疑难故障?教你几招实用方法


5. 利用氧传感器特性诊断法

利用氧传感器输出电压可随混合气的浓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检查和诊断电控发动机故障的方法,称为氧传感器诊断法。


这种方法主要诊断:在氧传感器完好的情况下,由空气系统、燃油或者机械部分引起混合气过稀或过浓故障的原因。诊断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检查氧传感器好坏。

① 检查氧传感器加热电阻是否合乎标准值。

② 可通过观察氧传感器顶尖的颜色来判断,若顶尖颜色为淡灰色,说明氧传感器正常;

若顶尖颜色为黑色,说明氧传感器受铅污染;若顶尖颜色为白色,这说明是硅污染造成,这是由于在维修中使用了不符合规定的硅密封胶所造成。


(2)检查氧传感器反馈电压。

查阅有关维修手册,找到氧传感器信号线。然后用电线中的铜丝插入相应的插孔,再插好插接器,用数字式万用表直流电压挡测量铜丝对于负极的电压。


(3)拨开插接器,使氧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分离。用万用表测量信号输出端对负极的电压。


如何排除汽车疑难故障?教你几招实用方法


6. 利用电控发动机正常工作三要素

所谓电控发动机正常工作三要素是指正常的机械技术状态、足够的电火花能量与正确的点火时刻和供给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要求不同浓度比例的混合气。这是分析电控发动机故障的重要依据。


正常的机械技术状态是指发动机机械结构能提供足够的压缩力,实际缸压不少于标准的75%,各缸压力偏差不大于0.3MPa;进气管无漏气,发动机怠速运转时的进气管真空度能稳定在500mmHg(1mmHg=133Pa)左右。若达到以上指标,说明该发动机机械状态正常,就可以保证可燃混合气能有效地燃烧与做功。


对电火花能量与点火时刻的要求分别是足够与正确。若电火花能量过弱,会导致燃烧不充分甚至不着火;若点火过迟或过早,都会影响发动机的功率下降,严重时会影响发动机的启动。


供给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要求不同浓度比例的混合气,其指标是:在怠速和小负荷时,提供浓的混合气,空燃比为12左右;在中小负荷时,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性,应提供较稀的混合气,空燃比约16~17;大负荷运行时,为满足功率要求,应提供较浓的混合气,空燃比为13左右;冷启动及加速时还需提供附加的燃油。空燃比过大或过小,均可导致发动机熄火,正确的空燃比,能使发动机具有良好的启动、怠速、加速等性能。


电控发动机若发生故障而又不显示故障码时,说明存在自诊断系统不能识别故障。此刻应首先了解无故障码的一些常见因素。这些因素有发动机力学性能、火花塞、高压线圈、喷油器脏污等。然后仔细分析发动机故障现象,密切联系发动机正常工作的三要素,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边测试、边判断,最后排除故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