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关注

微信号:laojiss2017

谭文瑞

《人物坊》专栏

承前启后的总编辑谭文瑞(上)

钱 江

70年来,一任又一任总编辑,肩负重任,将人民日报的事业推向前进。

谭文瑞于1950年到人民日报工作,先后担任国际版编辑、国际部副主任、副总编辑;1985年3月,受命负责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1989年,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他承前启后,实现了《人民日报》在海外的广泛发行,是人民日报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同时,谭文瑞是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还是以“池北偶”笔名著称的讽刺诗作者。

谭文瑞(右二)刘国昌(右一)徐鹏飞(左二)齐国军(左一)

从广州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

谭文瑞(1922~2014),出生于广州一个富裕人家,祖籍广东新会县天河乡。父亲谭葆梧曾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留学,回国后就职于广东的铁路系统,后转入粤汉铁路局做财务工作。母亲戴佩琪,原籍广东东莞县,早年上过私塾,婚后在家相夫教子。这对夫妇养育了5个子女,谭文瑞是他们最大的孩子。

年少时,谭文瑞在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就读,成绩优异,英语基础扎实。

1937年,日军侵华,广州沦陷,全家逃难至香港。他转入香港培英中学读书至毕业。少年谭文瑞受新思潮影响,对李大钊、鲁迅、邹韬奋等先驱人物心生敬仰,立志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富有正义感、能够为民请命的人。

中学毕业时,他认定新闻事业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力,因此考入著名的燕京大学新闻系。

1919年在北京创办的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1929年其新闻系开始招生,撰写《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曾在此任教。校长司徒雷登特别重视新闻系的教育质量,教师均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用英语教学,规定主修新闻的学生必须在其他系选修部分课程,以广博学识。很快,燕大新闻系成为亚洲最著名的大学新闻系,人才辈出,也深深地吸引着年轻的谭文瑞。他觉得自己的英文基础扎实,一定能适应燕大的学习生活。

谭文瑞以优异成绩考取燕大新闻系,还获得了《大公报》设立的“张季鸾奖学金”。1941年8月底,他从香港千里北上北平。那时的谭文瑞是一个翩翩南国少年,初进燕园,他就拍摄了一张照片,坐在汉白玉桥栏杆上,一辆自行车倚在身边,神情平静。他哪里知道,一场人生大转折马上就要扑到身边了。谭文瑞在美丽的燕大校园里学习了100天。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侵华日军封闭燕京大学,逮捕和驱赶师生。离开燕园的谭文瑞南下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

上海也在日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谭文瑞不堪忍受沦陷区生活,1942年夏天,听说燕京大学将于成都复校,他马上离开上海,长途跋涉前去。这一路是他人生的第一遭磨难,他走出沦陷区,自己找“黄鱼车”搭车奔向成都,一程又一程,风餐露宿,饥渴交加。后来,他回忆说,这一路,卡车、马车、驴车都坐过了,长途走路也领教了。到了成都,同学们都觉得谭文瑞成熟了许多。

从成都燕大到《大公报》

1942年9月,谭文瑞抵达成都。燕京大学借用华美女中和毗邻的启华小学为校舍,于10月1日复校上课。

谭文瑞继续就读于新闻系。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还在课外广泛阅读,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逐渐实现了思想转变。

晚年时,谭文瑞回顾道:“燕京大学是以学术思想自由著名的高等学府。4年大学生涯,使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学识,而且形成了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除了用心完成学业,还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中外古今的书籍,在这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学习正规课程的要多得多。”

1943年,他选修的政治学概论期中考试,谭文瑞选择了两道考题之一的“试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优劣”,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回答,指出资本主义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时,他已经把争取民族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了。他积极参加大后方的爱国民主运动,燕大学生中有许多中共地下党员,有的是谭文瑞的好朋友,他深受影响。

学习新闻需要大量的采编实践,谭文瑞担任过新闻系刊物《燕京新闻》主编,毕业前一年在《大公报》实习。这是因为入燕大时获得的“张季鸾奖学金”继续有效,优先获得了到《大公报》实习的机会,他的新闻采编才能很快表现出来,为日后在《大公报》工作奠定了基础。

1945年夏天毕业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美国新闻处在华增加办事地点,谭文瑞考入西安办事处担任翻译。很快,日本投降,美国新闻处在北平设立办事处,将熟悉北平的谭文瑞调了过去。

刚到北平,美国驻华新闻处就缩编了。于是,谭文瑞到天津《大公报》当国际版编辑。他对《大公报》熟门熟路,一上手就可以独当一面地工作。

1946年初,谭文瑞调到北平大公报办事处,和著名记者徐盈、彭子冈一起当记者。北平是华北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国、共、美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执行部(军调部)就设在这里,是国内最出新闻的城市之一,因此,大公报加强了采访队伍。

到北平后,谭文瑞撰写长篇综述,谈北平东交民巷的历史沿革,在《大公报》连载,显示了综合分析能力。

对谭文瑞来说,北平还有更美好的事情:在军调部采访时,认识了那里的临时雇员——女大学生张子仪。他们相恋了,1947年9月结婚,从此厮守终生。

从《大公报》到《人民日报》

几个月后的1948年初,香港《大公报》复刊。谭文瑞调往香港编辑国际版,一起共事的有费彝民、马廷栋、曾敏之、朱启平、唐人、金庸(查良镛)等人,都是报业才俊。谭文瑞和他们很快就熟悉了,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

谭文瑞和潘汉年、乔冠华、夏衍等领导的中共香港工委建立了密切联系,在香港工委指导下搜集情报资料,于1949年5月在香港参加革命。

新中国成立前夕,谭文瑞前往北平报道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谭文瑞与《新民报》女记者、老资格的中共地下党员高汾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他们合作完成的采访刊登在《大公报》和《新民报》上。

采访开国大典后,谭文瑞继续留在北京当记者。1950年春,早年曾经是《大公报》著名记者、时任人民日报社长的范长江看中了谭文瑞,于这年5月把他调入人民日报。

一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了。

(未完待续)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原高级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