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媒體評浙江一小學推“無聲食堂”:體現的是簡單粗暴的管理

活潑好動的小學生能做到安安靜靜就餐嗎?浙江省三門縣浬浦中心小學推出“無聲食堂”:學生就餐時不能說話,要加飯加菜用手勢示意。伸一根手指代表加飯,伸兩根手指表示加菜,伸三根表示加湯,每個班級的班主任負責照看學生就餐,看到學生打出手勢,會用“OK”的手勢回應。說話會有什麼後果?如果有學生不慎出聲,“紅領巾督查小組”會及時糾正,並扣除所在班級的紀律分。副校長說:“實行一個多月了,就餐時安靜了許多,秩序也變好了,低年級段(一到三年級)學生就餐時間縮短約5分鐘,糧食浪費情況也有好轉。”(4月16日澎湃新聞)

正是愛玩愛鬧、愛說愛笑的年齡,喫飯的時候被禁言了,統一“手語”交流,浙江這一小學的做法引來不少圍觀。讓一個成年人做到喫飯不說話,可能會有幾個原因:不高興、有心事、沒有同餐人、不喜歡同餐人、必須遵守的規定等等,總之一個正常人,和同伴一起喫飯,邊喫邊聊的多。換做孩子也一樣。

“無聲餐廳”有悖於孩子天性和常人的本性,也有悖於就餐交談的習慣。說“無聲餐廳”效果好,很難講是從學校該有的立場作出的,只能視爲從純管理的表象作出。如果站在關心學生身心成長,尊重孩子權益和天性的角度看,“無聲餐廳”實在談不上好。

作判斷容易,該怎麼幫助學校改進呢?學校推“無聲餐廳”確有其因。報道里提到,該校中午約有1000名學生需要在學校食堂就餐,而食堂同時只能容納600多名學生,目前分低年級、高年級段先後兩批用餐。也就是說,學校通過推行“無聲餐廳”壓縮掉學生聊天說話的時間,加快就餐速度,保障第二批學生不會餓太久。這個出發點沒問題。

其實,學校培養學生對集體就餐困難的體諒,鼓勵學生爲他人着想作出自己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要的。學校緊張的就餐條件,完全可以向學生坦誠。高年級學生禮讓低年級學生先就餐,低年級學生體諒高年級學生餓着肚子等他們,師生一起努力,保持有序的就餐秩序,專心喫飯,同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聊天時間,加快就餐速度。讓強制被動變自覺剋制,其中動力是多一分爲他人着想的善意,類似的“軟”措施不妨試試。

另外,學校培養學生集體就餐的禮儀是對的,也是必要的。喫飯時大聲喧譁、嬉笑打鬧,不利於消化,也會影響自己和周圍人就餐。對此,一刀切不許說話,體現的是學校簡單粗暴的管理,而缺乏尊重未成年人權益的法治思維,易激發學生逆反情緒。只要不影響周圍人就餐,偶爾小聲交談,不應該被禁止。悶頭喫飯,身旁不時走過巡視的“紅領巾”,這樣的就餐氛圍,在小學裏推行,恐怕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

再大的學校餐廳,也不該縱容拖拖拉拉喫飯的孩子,再小的餐廳,如果多一些爲他人着想的學生,秩序該不會差到哪裏。少一些簡單粗暴的管理思維,多一些尊重、信任和鼓勵,孩子在餐廳裏,身心都會得到滋潤和成長。“無聲餐廳”不值得推崇,其背後的思維應首先被斬斷。

來源:檢察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