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8月,千佛山景區邀請北京古樹名木專家徐公天教授和濟南園林科研所植保專家蔣三登教授進行現場調研,並在參考學習北京園林科研所古樹名木保護經驗措施後,爲千佛山唐槐制定了詳盡的樹體修復養護和復壯措施並加以實施。除唐槐外,千佛山景區還擁有古樹名木351株,佔全市古樹名木總數的15%。

12月30日上午,濟南“十大樹王”評選活動在千佛山風景名勝區揭曉。千佛山景區一株有着1300多年樹齡的國槐,以其悠久的歷史、動人的傳說以及良好的長勢,引起廣泛關注,最終實力入選“十大樹王”!

下面,讓我們走近這位植物界的“老壽星”,一起來了解它的前世和今生——

千佛山,古稱歷山,據載,我國上古一代名君虞舜,曾在這裏耕稼,並留下豐富的舜文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千佛山植被豐富,古樹名木衆多,尤以槐樹的歷史最爲悠久。《山海經中山經》曾記載:“(歷山)其木多槐。”(《辭源》)上古時代的槐樹,現已無存,僅一株唐槐,依然健在。

這株古槐位於千佛山西盤路一側,樹高約12米,胸圍2.5米,冠幅平均17米,樹齡約1300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植物界“老壽星”!

“老壽星”不僅年歲高,而且還是一位“有故事的老壽星”呢!相傳此古槐與唐朝開國元勳胡國公秦瓊有關。傳說秦瓊爲母盡孝,經常將馬拴於此處,下馬脫靴到山上寺院爲母親祈福,因此後人稱其爲“秦瓊拴馬槐"。後來古槐半枯,又有一株幼樹從空腔中勃然而生,猶如慈母懷抱嬰兒,故又稱“母抱子槐"。

據志書記載,在唐槐一側,宋代曾建曾公祠。曾公,即南豐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曾鞏任齊州(濟南)太守爲民治水,剪除豪強。百姓感念他的功德,在這裏建立祠堂作爲紀念。後來塑像毀掉,當地人便將曾鞏祠誤認爲秦瓊廟。

據民間傳說,這廟裏還曾爲秦瓊塑過一座像,但奇怪的是,經過一夜之後這雕像便倒了,人們把他扶起來,再過了一夜,又倒了,反覆數次。後來一位老者指點說,秦瓊一生扶持唐王,死後也不願意佔據王位。後來人們又在中間塑造了一尊唐王像,秦瓊才穩立在旁邊再也沒有倒下。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卻說明了秦瓊一生忠於職守,連死後都不忘自己的使命。

歷經滄桑之變,曾經的曾公祠抑或秦瓊廟都早已不復存在。1957年,在祠廟舊址上建起一座古色古香的涼亭,因一旁頗有名聲的唐槐而得名爲“唐槐亭”,亭名,爲1981年夏,由原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先生書丹。該亭四面十八柱,寶頂飛檐,造型優美,立於半山之腰,山風之口,甚是清涼。

槐樹,懷人之樹,槐花,槐人之花。《本草綱目》中說:“槐之言槐也,懷來人如此也。”意思是說,“槐”與“懷”同音,古人取它的諧音情寄於槐(懷)。所以,遊人登山途中在這亭中小憩,正可體味其情,欣賞唐槐的風姿,緬懷古人的政績。

作爲一株擁有1300多年樹齡的古槐,千佛山唐槐雖老態龍鍾,卻欣欣向榮。之所以歷經千餘年仍長勢茂盛,是因爲得到了及時保護。2010年8月,千佛山景區邀請北京古樹名木專家徐公天教授和濟南園林科研所植保專家蔣三登教授進行現場調研,並在參考學習北京園林科研所古樹名木保護經驗措施後,爲千佛山唐槐制定了詳盡的樹體修復養護和復壯措施並加以實施。經復壯後,這株古槐似大鵬展翅,蔚爲壯觀。

除唐槐外,千佛山景區還擁有古樹名木351株,佔全市古樹名木總數的15%。爲保護好這些“老壽星”,景區專門設立了監測檔案,每天安排專人進行查看監測,隨時掌握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這些珍貴的古樹名木,不僅是見證自然變遷的“活化石”,也見證着千佛山從古至今歷史發展的變遷,成爲千佛山文脈傳承的重要資源之一,每年吸引着百餘萬中外遊人來此一睹風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