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诗经·小雅》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取其奏对天子之意。这次修订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继而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其实明代的官服是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成为历代官服的“集大成者”,并进一步挖掘符号象征功能,将政治、伦理观念展现无遗。

文武官服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

朝服

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按五行学说,大明是以火德王天下,所以明朝尚红,朝服也都为大红色,集会时一片红色,很有喜庆感。

公服

洪武三年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公服是官员早晚在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时用,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公、侯、驸马、伯服色花样同一品。

常服为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刚开始时,常服与公服相同,乌纱帽、团领衫、束带、至洪武六年规定了新的服饰标准。之后继续修订,日益完善,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后基本稳定。这次修订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

早期的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用色大胆活泼。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明代补子是织在大襟袍上,因此明朝补子前后都是整块。明朝的补子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规定的图案,无彩绣蟒的比较少见,四周一般不用边饰。

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说:''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

一、文官的补子

一品: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诗经·小雅》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取其奏对天子之意。

二品:锦鸡。锦鸡亦称“金鸡”、“玉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表示威仪和显贵。

三品:孔雀。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四品:云雁。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

五品:白鹇。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

六品:鹭鸶。取其延颈远望。另,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

七品:鸳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

八品:黄鹂。黄鹂身披彩衣,鸣叫声悦耳动听,是吉祥鸟。黄鹂为不妒之鸟,为官者也须如此。

九品:鹌鹑。《山海经》云:“其鸟羽司帝之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饰,意思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

二、武官的补子

一、二品: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尔雅·释兽》曰:“可伏虎犳”。

三品:虎。《说文》曰:“山兽之君”,以喻威猛。

四品:豹。《说文》的解释:“豹,似虎园文。”

五品:熊。《诗经·小雅》所说:“唯熊唯羆,男子之样”,取其阳刚之意。

六、七品:彪。“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

八品:犀。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九品:海马。“水兽,似马,水陆双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