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很单调,一般家庭还没有电视机,家里只有个“话匣子”,也就靠它听书解闷了。我小时候最早听的是曹灿播讲的姚雪垠的《李自成》,后来又听了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和《杨家将》,这也算我最早受的“历史教育”吧。

那时评书连播播放时间正好是开饭时间,一家老少围坐在饭桌旁,边听边吃,也是一乐。

后来又接触了《说唐》、《薛刚反唐》、《明英烈》等书籍,上初中后读了《三侠五义》、《七侠五义》、《施公案》等公案小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也就明白了说书唱戏,当不了真!

窦尔敦是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和《彭公案》中的豪侠,在历史上应该是确有其人的。不过他的事迹不见于《清史稿》和《清实录》两部正史,只是在《献县志》、《古城瑷珲》等地方志和民国编纂的《明清史料》中有文字涉及,此外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徐珂的《清稗类钞》等笔记小说对他的事迹也多有记载。

窦尔敦,清直隶河间府献县窦三疃人,生于1625年,卒于1687年(?)。窦氏来自何方,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又见那棵老槐树);二是来自山东窦氏;三是来自山海关明军。

窦尔敦的个人形象,也是众说纷纭。有说他是占山为王的强盗,经常干些抢劫妇女的勾当。有说他虽是“巨盗”,但“盗亦有道”,是个侠客义士。还有说从他的祖辈开始就反清复明,窦尔敦也在连环套一代开展反清活动。总之这些说法各不相同,又自相矛盾,漏洞不少。

就拿窦尔敦之死来说,乾隆26年的《献县志》写清军连年攻打连环套,竟然攻不下来,于是施毒计先关押窦尔敦的母亲,迫使大孝子的窦尔敦自投罗网,然后杀害,时年34岁。

我没见过这《献县志》原貌,不知道是不是本伪书,也不知道当时记录的这位老先生是不是说书的。里面的荒诞不经之处太多了。像“清太尉梁九公”、“窦尔敦攻占了河间府”等等,这都是哪跟哪啊。这《献县志》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古城瑷珲》的记载要靠谱些。窦尔敦被刑部判了死刑后,被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营救,改判流放到黑龙江归爱辉布丁屯(江东64屯之一,俄国境内)。萨布素让窦尔敦教士兵教他们杀敌格斗本领,做好同俄军战斗的准备。在后来的中俄雅克萨战争,窦尔敦奋勇杀敌,为中方二次雅克萨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窦尔敦在战斗中负伤,于1687年逝于爱辉镇附近的火石山(今窦集屯)。萨布素将军在窦集屯为窦尔敦建造了祠堂,后人称为"窦尔敦庙"。

在这里窦尔敦是作为英雄为国捐躯的。据1993年10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报道,窦氏家族已在黑龙江繁衍到22代。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京剧《盗御马》是传统经典剧目,花脸巨擘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和方荣翔都擅长演此剧。《盗御马》本意是来贬低窦尔敦的,所以过去窦三疃的人从不唱此戏。

金镖黄天霸是黄三太之子,是《施公案》的主角,和他父亲都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杨香武也是戏曲小说人物。他是小说《彭公案》主角之一,和黄三太是师兄弟。杨香武《三盗九龙杯》,我是在四年级看小人书(连环画)接触到的,也是我那时能看到的最精彩的武侠故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