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防控措施,豬瘟典型症狀

病豬突然發熱,體溫在40~42℃。精神不振,喜扎堆擠臥,肌肉震顫,弓背,行走不穩。進食量驟減,甚至拒食。喜飲水,嘔吐。皮膚前期充血,繼而變成紫紺色。結膜發炎,有膿性分泌物流出。嚴重時上下眼瞼黏住無法睜開。初期便祕,糞便表面有大量腸黏液;後期腹瀉,糞便有黏液或血液,散發惡臭味。

病豬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鼻、耳後、四肢內側、腹部皮膚,以及脣內、牙齦、肛門等處出現針尖樣出血點。喉頭黏膜及扁桃體出血。仔豬出現後退、磨牙、轉圈、側臥、強直等症狀。該病的病程多在10—20天。

推薦辦法;非瘟清:拌料預防量0.2-0.3%(非瘟清2-3公斤/噸料),每月使用7-14天;治療量0.4-0.5%(非瘟清4-5公斤/噸料),連用7天;適用於各日齡段的養殖動物。

用於非洲豬瘟、豬瘟,藍耳、圓環、鏈球菌、流感、附紅體、弓形體及混感等引起的豬發熱性(瘟熱性)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症見:高熱神昏、精神萎頓、結膜潮紅、充血;皮膚髮紅,體表出血、瘀血,四肢、下腹、會陰、臀部等部位尤其嚴重;咳嗽、喘氣、呼吸困難;嘔吐,食慾減退或廢絕,糞便乾硬、便祕或排膿性血便;母豬伴有不孕、流產、死胎。剖檢病死豬可見脾臟、肝臟、肺臟等臟器和淋巴結嚴重腫大,並廣泛性出血瘀血。

非洲豬瘟防控措施,豬瘟典型症狀

慢性型。一般是由急性型轉變而來。初期體溫不穩,採食量下降,便祕與腹瀉交替發生。精神萎靡,走路不穩,後肢搖晃無力。有的病豬耳尖、四肢下部、尾端有藍紫色或壞死、脫落現象。病豬消瘦、貧血、衰弱,後期因衰竭死亡。妊娠母豬一般無症狀,但可將病毒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引發死胎、早產。病程可達1—3個月,甚至3個月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