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個身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無需崗前就業訓練就能獲得的,同時又是責任重大的一個“職業”。每個父母雖然上崗容易,但是責任重大,因爲你今天養育孩子的方式,可能決定了今後幾代人的生命狀態。

孩子的人格形成於五六歲children

孩子的人格形成於五六歲的時候,之後基本穩定。也就是說孩子在上學前這幾年的與父母相處,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將來的生活、情感、人際狀態。

而在這幾年中,前三年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國內孩子們的成長現狀是,孩子往往是在一種生理、物質得到充分滿足,但父母很少知道如何去滿足孩子人格發展需要的狀態下生存的。

相信每一位父母努力奮鬥、創造財富,是爲了幫助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爲了掙錢送孩子去見心理醫生。

但是,因爲這些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沒有學會怎麼樣更好地陪伴孩子長大,所以傷害還是會在無意中發生。

孩子接受心理輔導的過程是痛苦的,也是奢侈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奢侈,更多的是時間精力情感上的消耗。與其如此,爲什麼不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就幫助他創造他美好的人生?

養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特質PHILOSOPHY

有研究發現:

冷酷拒絕型的父母,所培養的孩子容易形成攻擊性強的特質。

這是因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所感受到的父母是嚴苛的,拒絕性的,這就讓他內心與父母的情感聯結髮生困難。對於一個很小的孩子來講,他可能會將此感受爲自己是不被父母愛的。

一個無法感受父母之愛的孩子,內心就缺少了建立安全感的基礎,當一個人內心不夠安全時,他爲了抵禦這個不安全的感覺,往往會做出一些攻擊性的事情來,以確保自己有能力保護自己。

高度控制的父母所培養出的孩子容易社會技巧儲備不足。

所謂高度控制的父母,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切由父母說了算,父母覺得什麼是危險的,孩子就不能去碰,這樣孩子就少了探索的機會;父母覺得什麼是該遵守的,孩子就一定要服從,這樣孩子可能會需要壓抑自己的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於服從父母的需要,因爲只有這樣對他來說纔不會被父母責備。

溺愛型的父母容易培養出低控制力,也就是缺少心理邊界的兒童。

所謂的心理邊界,就是一個人能夠感受到自己與他人不同的能力,能夠從情感上區分開我是我,別人是別人,我有我對世界的看法和情感世界,別人有別人的。

所以他不會要求一切都圍着他自己轉,他也有能力接受別人與自己不同。

而被高度溺愛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爲是被高度滿足的,缺少適宜的挫敗性體驗,所以也就沒有機會建立起對世界的現實性體驗,在他自己的感受中,他就像上帝一樣,想要什麼,就可以被滿足什麼,所以他就像是世界的核心,全世界都應該圍着他轉。

當他漸漸長大,走上社會後,會發現,這個世界不像他成長中所體驗的那樣滿足他,因爲在他成長中缺少處理挫敗感的經驗,所以他可能非常難以面對現實的社會,會體驗到嚴重的失控感,進而影響到他適應社會的能力。

做一個接受敏感型的父母

父母努力的目標是做一個接受敏感型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培養出的是關係自信,社會活躍的孩子。

接受敏感型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夠敏銳地感受到孩子需要什麼,並及時地給予恰當滿足。

所謂的恰當滿足,就是我們所給予的量既不是太多,也不太少,給予的內容,恰是孩子所需要的。

比如,如果一個嬰兒哭了,媽媽能敏銳的感受到孩子這時候是感覺寂寞了,於是走到孩子面前,輕輕抱起他,跟他說說話,孩子可能會非常滿足,這是他學習建立人際信任的非常重要的基礎。

但如果這時候媽媽慌慌地跑過來,抓起奶瓶給孩子餵奶,而這時候孩子並不餓,媽媽此時的照顧對孩子來說,可能會是非常有挫敗感的,他無法確信母親能很好地照顧他,因爲母親總是不能恰當地滿足他的需要。

而接受敏感型的父母,可以比較準確地滿足孩子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要,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與他的關係是安全的,因爲他的需要總是被恰當的滿足,他對自己的生存狀態也感受爲安全的。

更重要的是,一個總是能被恰當滿足的孩子,在他的內心,會形成一個對自己“好”的解讀。因爲在一個孩子的感受中,當他總是從父母處感受到好的體驗時,他會將這個“好”感受爲“一定是因爲我足夠好,所以爸爸媽媽才這樣滿足我”。

一個孩子,如果他能將自已感受爲好的,被愛的,那他就會帶着這樣的體驗成長,也會在人際關係間重複製造這樣一些好的體驗,他會成爲一個在社會上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擁有很安全的人際關係的人。因爲這些本來就是曾經體驗過的,他能夠去重複和製造這些體驗。

那麼,父母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情感的滿足比物質的滿足重要得多,因爲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自信感的基礎。

第一,向孩子傳遞愛的信息,讓孩子確信“我是被愛的”。這個信息的傳遞不是掛在口頭上的,而是要讓孩子在情感層面真切地感受到。

比如當孩子闖了禍,當他害怕時,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告訴他“這的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面對,一起來處理這件事”。

對於孩子來講,當他闖禍時,他自己清楚這是件糟糕的事情,如果父母第一個反應是懲罰,那可能會造成孩子再做錯時,爲了迴避懲罰而不敢讓父母知道,甚至是說謊。這樣的話,如果孩子遇上一些自己難以面對的傷害時,就無從尋求幫助,這會是更糟糕的情況。

第二,父母的抱持性態度永遠不嫌多。所謂抱持性態度,就是接受孩子正在發生的一切,不在情感上給予迴避和懲罰,努力去理解孩子正在發生的情況對他的意義所在,並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支持和幫助。

比如當一個兩歲的孩子去打人時,對父母來講,那是一件錯的事情,但是當我們能站到一個兩歲孩子的視角去看時,就會發現,他還沒有足夠好的能力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需要,所以“打”就成爲了他一個很現成的工具,所以,他打的背後,其實是在尋求理解和幫助。

第三,給孩子一些高品質時間。現代人工作壓力非常大,這也往往讓家庭成員真正在一起的時間變少。

對於小一些的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能享受與父母在一起遊戲的過程,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的時間的確有限,那每天至少抽出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來,關掉電視,專心和孩子在一起,比如做些遊戲,讀讀故事書等。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當他坐在媽媽的腿上或是坐在爸爸的脖子上時,這種身體的接觸,對他們今後發展親密關係有着重要的意義。

第四,允許孩子表達與我們不一致的想法。孩子從一出生就是獨立的,所以他們所積累的人生經驗和父母可能會非常不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能給予他更多的獨立空間,允許他的想法與我們不一致,就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允許獨立的,這會促使孩子願意更多地探索世界,從而調動他自身的潛能,進而被激發更多的創造性。

媽媽教育18計,讓孩子成長快樂

1扮弱計——讓孩子充當一次“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爲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因此,父母們不妨偶爾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因此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從孩子的幫助中獲得很多東西。

2補強計——讓孩子由自卑變自信

美國加州大家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補強法則”。當一個人的行爲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爲就會重複出現。因此,當孩子受到認可時,他(她)的自信就會被激發出來,不斷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爲,直至擺脫自卑,成爲自信上進的好孩子。

3誘導計——帶孩子跨過厭學的泥潭

幾乎每個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厭學情緒,這是可以理解但卻不能放任自流的,因爲這種情緒會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然而強制孩子學習也不是好辦法,這隻會加深孩子的反感,聰明的做法是誘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

4冷淡計——讓孩子有一點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習慣,這個壞習慣將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埋下巨大隱患。專家建議孩子任性時不妨試試冷處理,這會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動收斂脾氣。

5受挫計——給孩子一個體驗失敗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也就是說爲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這種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

6放手計——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什麼都爲孩子做好,家長應當試着放開手,讓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許做不好,但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千萬不要做包辦父母,放開手爲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臺,孩子纔能有自立能力,父母們也會少些麻煩。

7縱容計——讓孩子在“淘氣”中開發潛能

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氣”是“破壞狂”,其實這類孩子往往很聰明,求知慾、好奇心都比較強,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來得堅定。因此,聰明的家長要試着“縱容”孩子的淘氣和“破壞”行爲,並藉機挖掘潛能,培養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個“愛迪生”。

8處罰計——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

教育孩子就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給予獎勵,但孩子做錯事時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免得在錯誤裏越陷越深。

9製冷計——給自負的孩子“潑冷水”

自負是指自我評價過高,目中無人,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爲不利的,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自負的苗頭,父母就應當運用“製冷”的手段,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

10包容計——讓孩子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也許不夠聰明,也許有很多缺點,可是作爲父母,你絕對不能對孩子存有偏見,羞辱或嫌棄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11樣板計——父母要給孩子當好第一任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要嚴於律已,處處事事以自己的正確言行爲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12鼓勵計——給孩子不斷進取的力量

孩子很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因爲了困難而放棄努力,因此,家長要不斷地鼓勵孩子,給他們前進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這樣孩子就能帶着父母的期待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13傾聽計——認證瞭解孩子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聲,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去傾聽,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對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問題、變化做出及時而細緻的處理。有了這樣的基礎,親子之間才能良好溝通,建立良好、和諧的親子關係。

14賞善計——讓孩子在讚美聲中進步

教育學家認爲,教育孩子,獎勵是比懲罰更有效的方式。因此他們建議,用獎勵正確來代替懲罰錯誤,用肯定優點來代替否定缺點,這樣既可以避免給孩子造成傷害,又可以使孩子取得更好的進步。

15點撥計——巧妙地提示孩子自覺走向正途

絮絮叨叨的說教,凡事替孩子包辦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歡的,聰明的家長只會在孩子遇到難題或行爲錯誤時,從旁稍加提示引導,幫孩子解決疑難。這樣,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長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16虛擬計——讓孩子產生“我很棒”的自我感覺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爲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爲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爲好孩子。”用虛擬的手段,給孩子製造一個“我很棒”的自我感覺,他就會逐漸“棒”起來。

17容過計——讓孩子在錯誤中學到更多

生活中,孩子總難免有些過失、錯誤。有的是無意,有的是有意的。如果孩子所犯過錯的性質不是很嚴重,那麼家長就不妨給予寬容、諒解,這樣孩子不僅會在內疚自責中更認真地改正錯誤,還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寬容心態。

18訓誡計——讓孩子人事錯誤、改過自新

孩子就是孩子,會不斷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錯誤,有些錯誤可以寬容,而有些錯誤是不能姑息的。必須對孩子進行合理、有效的批評,以保證孩子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即使是再寬大的父母,也不能讓這種合理的管教缺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