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公布的2018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显示,全年完成24.9万批次抽检,样品平均不合格率为2.4%。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让消费者相对安心的数据。一方面说明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作为;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基本有保障。但是,这样的数据在消费者乃至业内人士中的知晓率并不是很高,让国检数据发挥引导行业、指导消费的作用,已经成为业内关注和期待的话题。

让食品安全国检数据占据C 位

食品检测车上街抽查食品安全质量

众所周知,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抽检投入了众多的专业力量,国检数据的背后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些数据有着最大程度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但是这样优质的信息,却只是停留在市场监管总局的网站上,或者是"闪存"在媒体一句话的短消息中,没有受到公众的重视,而一位网红大V的信口开河却可能重伤一个企业,一段胡编乱造的谣言可以引起公众恐慌,"国家声音敌不过流言蜚语"这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除了信息多元化带来的干扰之外,恐怕还有监管部门对于国检数据功能认知的缺失。监管部门只看到了数据发布后的公示效应和被检索查阅功能,而没有认识或者很少认识到,这些数据因为公信力和权威性产生的对于行业的驱动和引领作用。由此,监管部门只是把国检当成一项数据采集和发布工作,而没有将其和监管工作进行有效的衔接。最终,因为"黑名单"被束之高阁,被点名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没有任何心惊胆战的感觉,行业也对这种抽检习以为常,不知痛痒,而消费者也把抽检看成了形象工程。本能够产生生产力的国检数据就这样被浪费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要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住、提上去,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要实现这个工作任务,提升食品行业的品质,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用好国检数据,就是激发企业活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亮点。一旦国检数据成为食品行业和公众的热点,监管者就可以据此制定出有效的监管规则;企业可以此为鉴,着力寻求生产和经营的规范;消费者则可以此为引导,实现明明白白、科学理性的消费。最终国检数据占据C位带来的是监管的新作为、行业的新活力、消费的新品质。

要想提升国检数据的关注热度,监管部门首先要强化意识,认识到国检数据在市场中的驱动力和导向作用;二是要改变观念,把引导社会用好国检数据当成有效监管的手段;三是要积极行动,调动媒体工具做好国检数据的宣传,调动专家资源做好国检数据的科学解读。而作为企业,从现在起,关注国检数据,并用其引导企业的发展,这也是企业获得新的市场利好的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