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行暫定爲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等10部門成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暨長江禁捕工作協調機制,並要求各地參照國家部委協調機制模式建立禁捕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落實退捕漁民過渡期生活補助、社會保障、職業技能培訓等政策。

原標題: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 28萬漁民生計如何保障?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啓常年禁捕

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月1日零時起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江煙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魚”的畫面,即將從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消失,而我國生態保護事業中的歷史性一幕即將開啓——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

這項政策在長江大保護中的意義何在、如何部署,世世代代以漁爲生的人們生計怎麼辦?就此話題,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1日全面解讀長江禁漁政策的內涵和實施情況。

爲什麼禁捕迫在眉睫?

“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屏障。”于康震說,“禁捕是有效緩解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的關鍵之舉。”

據于康震介紹,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公式豚、白鱘、鰣、鯮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

生態破壞不僅危及長江水生生物種羣繁衍,漁業生產也受到嚴重影響。1954年長江流域天然捕撈量達42.7萬噸,上世紀60年代捕撈量下降到26萬噸,80年代爲20萬噸左右。近年來即使大規模增殖放流,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也不足10萬噸,約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于康震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2017年至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相繼提出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全面實施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等要求。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是踐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具體舉措。

28萬漁民生計如何保障?

于康震說,魚兒越捕越少、越捕越小,一些漁民開始鋌而走險,用“絕戶網”和電、毒、炸等非法漁具漁法竭澤而漁,結果漁民越捕越窮、生態越捕越糟。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是打破困局的必要措施。

根據沿江各地測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共涉及沿江10個省市的合法持證漁船11.3萬多艘、漁民近28萬人。對此,中央財政安排了補助資金對各地的禁捕工作給予適當的支持,積極引導退捕漁民上岸和轉產轉業。

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等10部門成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暨長江禁捕工作協調機制,並要求各地參照國家部委協調機制模式建立禁捕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落實退捕漁民過渡期生活補助、社會保障、職業技能培訓等政策。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將退捕漁民全部按規定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險覆蓋範圍。對退捕後暫無生活來源的專業漁民給予過渡期保障;符合條件的困難退捕漁民,納入城鄉低保救助,對其中特別困難的實行臨時生活救助;對貧困漁民和有返貧可能的漁民,對接精準扶貧。

有關部門和地方還將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服務,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創業意願的漁民全部納入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鼓勵支持漁民自主就業創業;加大服務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爲大齡、生活困難的漁民提供公益性崗位安置。

禁捕後有何相關配套措施?

于康震表示,恢復水生生物資源及其棲息地是個長期過程,特別是部分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任務十分緊迫。同時,隨着禁捕工作的持續推進,漁業資源將逐步恢復增長,非法捕撈的利益誘惑加大。爲此,于康震介紹了今後要採取的相關配套措施。

一是重點針對中華鱘等珍稀物種,採取加強人工繁育、擴大人工羣體資源、強化就地保護、加強遷地保護和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使珍稀瀕危物種瀕危狀況得到明顯緩解。加大重要水域生態修復力度,實施一批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二是構建統一的長江水生生物調查監測平臺,完善對水生生物資源及其關鍵生存條件指標體系的系統跟蹤監測調查,建設信息共享平臺。

三是在重點水域配置一批漁政執法船艇、無人機和視頻監控系統,提升執法能力和效果。引導退捕漁民參與巡查監督工作,建立“護魚員”隊伍,配備必要執法監管裝備。

四是根據生態環境承載力和漁業資源恢復情況,適時組織研究新的保護管理政策,探索建立長江漁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長江禁漁環保限養,魚從何來?

從1月1日開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禁漁,沿江不少省份之前也紛紛出臺了清退養殖網箱、禁止天然水域投肥投餌等限養措施。記者近日走訪湖南多地漁場看到,通過轉型升級,各種形式的綠色生態養殖令人眼前一亮,老百姓的“魚簍子”不僅裝得更滿,也更健康。

在衡陽市珠暉區興湘村,工人們正忙着建造一棟外形看起來是車間板房的建築,但走進去才發現另有乾坤——加裝了隔溫層的內膽鑲嵌在鋼結構中,形成了幾十個高於地面的大箱子,它們就是“裝配式陸基生態循環養殖系統”的魚池。

266公里長的湘江衡陽段,其中有150公里是我國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一個池子的產量大過一口魚塘。”衡陽市農業農村局總水產師段夙成介紹,2019年,衡陽全市清退了近3萬平方米的養殖網箱,由此失去的1萬噸養殖產能在未來一年就將被陸基養殖全部填補,從而確保愛喫魚、會做魚的衡陽人“魚簍子”不斷供。

“因爲我把魚養在22米長的水槽裏,水流帶動魚不停遊動,像跑步一樣,所以大家都說我養的是‘跑道魚’。”作爲湖南省第一個採用這種方式養魚的人,邵東市九貝生態養殖場負責人李三明很是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跑道’養殖的方式不僅可以保證魚羣始終有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而且在同等水域面積下,產量比過去多了一倍。”李三明說,2019年漁場產了150萬斤魚,佔到全市總產量的十分之一。

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漁政漁業處處長王元寶表示,依靠科技養魚,不僅改變了過去污染重、產量低的老問題,還提升了魚的品質。漁業部門將積極引導和幫助更多漁場和漁民,朝着綠色生態的養殖模式轉型。 據新華社

舉措

重點水域分類分階段禁捕

自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行暫定爲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長江干流是指青海省曲麻萊縣以下至長江河口的長江干流江段;重要支流是指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等重要通江河流在甘肅、陝西、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境內的幹流江段,大渡河在青海和四川境內的幹流河段,以及各省份確定的其他重要支流。

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對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由有關省級漁業主管部門劃定禁捕範圍,實行暫定爲期10年的常年禁捕。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