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贺岁档竞争有多激烈呢?从数量上看,有80余部影片扎堆上映,超出去年5部;从阵容上看,有冯小刚、李少红、葛优、汤唯、胡歌……月初的时候,观众们还开玩笑称“要住进影院”,当2019年最后一个月落幕,贺岁档的每部影片几乎都有了自己的定局。

其中,《误杀》成了贺岁档最大的赢家。连续7天获得单日票房冠军,上映15天票房突破7亿,18天破8亿,即便上映前零宣传,即便男主角肖央既不算流量宠儿,也不算大荧幕巨星,无法在上映前便引起小范围的轰动,但《误杀》还是突出重围,截至目前票房累计8.02亿,豆瓣评分7.6,#误杀细节#、#误杀小女孩演技#等话题阅读量均过亿。

《误杀》为什么能够小爆,小官为此还询问了柯汶利导演,最终通过多方总结,小官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影片剧本扎实、导演柯汶利导演技术强,监制陈思诚的把控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国产推理悬疑犯罪片在《误杀》之前,始终在商业化道路上探索,但一直不尽如人意,好的没能爆,而爆款之列除了《唐人街探案》,似乎再也找不出第二部,对比之下,《误杀》的出现,让影迷眼前一亮。

三次观影小高峰,《误杀》显黑马之姿

《误杀》上映之后,很多影迷便为它贴上了“黑马”的标签,但比起今年真正的黑马——15亿票房《少年的你》,《误杀》还欠缺一点火候。

从票房上来看,据猫眼数据,《误杀》首日票房仅4681.5万,开局并未破亿,起势便没有《少年的你》高;积累了一定口碑后,《误杀》的首周票房为2.03亿,虽在同档期影片中名列前茅,但跟黑马《少年的你》首周票房5.88亿相比,还不足以称“爆”。

但对于“《误杀》具有黑马之相”这一点,小官并不怀疑。所谓的“黑马影片”看的不是影片的票房开端,而是票房潜力。上映18天来,《误杀》的票房迎来了3次观影小高峰,每次小高峰票房均超过4000万,不输同档期影片的首日票房,甚至和同档期影片的首周票房在一个票房线上。

除了三次观影小高峰,《误杀》的排片情况也比较乐观,上映一周,每日排片占比均能达到30%,上映一周后,每日拍片占比也从未低于20%,相比较同档期电影,《误杀》在整体票房趋势下降缓慢,尽管首日票房表现不佳,但因为票房后劲力量强,《误杀》最终凭借8.02亿的票房登顶贺岁档。

翻拍片这么多,为什么《误杀》能收获“超越原版”的评价?

一览电影在豆瓣评论,不难发现关于《误杀》的评论主要分为两类:“超越原版”与“导演拍摄技巧”。

在接受采访时,监制陈思诚曾坦诚地说:“其实我个人来讲比较反对翻拍,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特别多可以讲的原创故事,为什么要翻拍呢?之前也有很多翻拍的项目找过我,但我都拒绝了。”

“可以借题发挥”是陈思诚接下《误杀》剧本的主要原因,对比原版的印度影片《误杀瞒天记》,陈思诚觉得电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有很多可以表达的个人东西,因此才接下了制片人马雪递过来这个项目。

而导演柯汶利接下这个剧本,一方面是因为“在合作《唐人街探案》的网剧之后,觉得我们两个还挺契合的,有比较相似的审美”,另一方面则是认同《误杀》这部影片的题材,柯汶利导演在新闻媒体上也看到过很多类似新闻,他认为在拍电影的同时也可以为这些人说些什么。

诚如导演柯汶利所表达的那样,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很强。在一个充满信仰的泰国小镇,一位勤恳老实的父亲为了保护受到性侵的女儿,将性侵的始作俑者警察局长的儿子杀死并埋在了不为人知的地方,这位父亲利用看过的800余部推理影片的知识,通过蒙太奇交叉作案的手法,瞒天过海,让警察抓不住任何线索。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做《误杀》,但却包含了很多现实层面的含义。阶级的对立,让一对老实的父母明白,保护自己的女儿,杀死警察局长的儿子,是自己唯一的选择;而电影中真正被误杀的,不止是警察局长的儿子,其实还有“乌合之众”,这也是《误杀》影片的英文名字。“到底谁是被误杀的,谁才是误杀了别人?我又是否误杀了别人?”是监制陈思诚在电影主题上做出的思考。

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近年很受欢迎,从2019年整个国产影片的表现来看,对标现实主义题材的《受益人》没有拍出来更具深度的内容,但《误杀》在原版影片的基础上,增添自己的思考,反而拍出了“现实意义”,电影中那句震撼的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只是禽兽。”给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大家联想到了今年发生的一系列现实案件。

删掉一些不适合国产市场口味的片段,增添自己在内容上的思考,是《误杀》影片能收获“超越原版”这样高度评价的主要原因。

但追根究底,一个是来自于陈思诚对影片的整体把控,《误杀》中陈冲与小女孩的对手戏令观众印象深刻,这个片段是陈思诚亲自导的,在电影的主题和大方向上,他保了证电影不偏离自己理想的航道;

而另一个则来自于导演的拍摄技巧。一方面,柯汶利导演擅长把握节奏,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把“杀人”与“看泰拳”两件氛围完全相反的事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一种“冰火两重天”的观影感受;另一方面,他还擅长把这种情绪和感受推向极致,比如警察雨中搜寻棺材尸体的这个场景,柯汶利导演认为氛围非常重要,而“雨”是烘托氛围的利器,通过后期慢镜头的处理,“雨”把“民愤”推向了高潮,这一场景也成了整个影片的高潮。

翻拍片很难超越原版,几乎是大家普遍认识。因为原版足够优秀,才会有翻拍,而翻拍如何超越原版,做到“本土化”与“锦上添花”,却一直是个难题。从今年的翻拍片《小人物》与《小小的愿望》来看,两者均按照原版影片的故事逻辑来处理,没有新意,那么翻拍的意义也就直线下降,《误杀》恰恰是赋予了影片新的灵魂,因此才能赢得较好的口碑。

好电影不能只在圈内自娱自乐,好电影破圈一直是个难题

《误杀》启动过程并不算波折,3月接项目,5月开机,12月上映,《误杀》从开始到上映,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即便是邀请多年未现影坛的陈冲,过程也并不曲折——陈冲在看到本子的那一刻虽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顺利地接下了这个她不太熟悉的角色。

而比《误杀》更顺利的,是影片的票房,业内人士好评加上网友的自来水口碑,推动《误杀》实现了三次观影小高峰,票房后劲比较足。

但在影片上映之初,主创团队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效果,甚至在看片会之前,陈思诚还说:“我们这个片子在圈子里看似其实评价挺好,但我们所有电影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只在圈里热闹,大家在圈里看到的影片特别多,但最后很难破圈。一直是圈内人在自娱自乐,但很难传达给观众。《误杀》这部电影,我最主要的还是想传达给观众。”

“好电影难出圈”是影视行业需要正视的问题。以贺岁档的影片为例,犯罪片《南方车站的聚会》豆瓣评分7.4,与《误杀》7.6的评分不分上下,甚至提名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但仅从票房上来看,用时12天破2亿,上映21天累计票房2.02亿。即便胡歌跑路演,与李佳琦直播间合作,出圈效果依然有限。

由黄渤、王珞丹、谭卓主演的《被光抓走的人》也面临同样的票房危机,与《误杀》同样上映18天,但《被光抓走的人》目前累计票房仅7081.3万,主创人员的演技自不必说,黄渤本身甚至就是影片的一个宣传点,而编剧兼导演的董润年,曾经拿过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编剧,作品有《老炮儿》、《疯狂的外星人》,且票房与口碑兼具,新作品《被光抓走的人》豆瓣评论虽过7,但目前已经没有拍片。

电影的价值当然不能唯数据论,但如何将市场与艺术表达兼顾,避免创作者过度沉迷于自我表达,也确实是目前电影行业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