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被关注,经此疫情之后,毫无疑问,医护群体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这反应在电视行业,便是医疗剧与相关纪录片的盛行。事实上,医疗剧虽越来越多,但内容上专业性与深刻性却在不断消逝,与之相反,医疗类纪录片虽有限,但质量与口碑却越来越突出。疫情之前,医疗作品的现状是怎样的?疫情之后,医疗类作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医生被打、被砍、被杀的新闻不断引发各界对医护群体的关心,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更是将这种关心推向了高潮,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医疗物资是否充足、吃住行如何保证等问题一直在各大平台被热议,关于协和、金银潭等医院的相关话题阅读量总是破亿。

居家不外出的网友们除了捐款之外,也将对医护人员的关注转移到屏幕上。

卫视方面,抗击疫情、健康养生的特别报道受到关注,收视率最高可达1.7%,至少超越15个省级卫视的黄金档收视率,其次,那些年热播的医疗剧,如早在2017年就神预言过冠状病毒的《急诊科医生》也登上了山东卫视的黄金档;

平台方面,优爱腾芒狐在推出“战疫情”特别专题的同时,还免费播放了《急诊科医生》、《急诊科故事》、《外科风云》等医疗剧,除此之外,《中国医生》、《人间世》等纪录片被提及的次数也很高。

疫情之下,医疗类的内容热播之势尽显,而疫情之后,势必也会掀起一阵医疗风。

已播医疗剧仅20余部

2020医疗剧市场大有可为

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宣部与广电总局紧急协调向湖北电视台捐赠10部电视剧版权,其中《急诊科医生》与《外科风云》既是近年来的热门医疗剧,也是目前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播剧,但从播放剧目数量与质量来看,医疗剧市场还需一番挣扎。

早在2000年代,大陆医疗剧质量便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如郑晓龙导演的《永不放弃》,至今在豆瓣仍保持8.0的高分,但医疗剧的最高分保持者是2005年拍摄的《无限生机》,豆瓣评分9.2,至今无医疗剧可以打破。

尽管起点不低,但大陆医疗剧的数量却屈指可数,根据豆瓣医务类电视剧记录,从2000年至今,大型国产医疗剧的数目仅20余部。

2012之前,医疗剧数量虽然不多,但平均评分过8,除了评分最高的《无限生机》外,还有评分8.6的《医者仁心》、8.4的《最后诊断》。

2012年之后,医疗剧渐渐成为一种“流行”。2012年由张嘉译、吴秀波主演的《心术》在各大卫视掀起了一阵白大褂风,彼时剧集单日最高收视率近1.6%,为同时段第一,截至目前,仍未有医疗剧能打破这个收视纪录。于是医疗剧项目被看好,SMG尚世影业、完美影视、正午阳光、湖南经视等多家公司开始加入医疗剧的出品行列当中,仅2014年,便有4部医疗剧在各大卫视播出,可以说是医疗剧播出以来的小高峰年。

随着医疗剧的盛行,医疗剧的主题范围在不断拓宽,以医生为主体,寻找细分题材,妇产科、外科、急诊科、儿科、青年医生、实习生等均成为了医疗剧的主体。这些剧集除了讲述医患关系、职业道德、人性的善与恶,同时还加入了科室纷争与内部政务争斗,主题多元化,内容愈加全面。

2014-2017年间,便有10部医疗剧在卫视播放,除了2016年,每年播出医疗剧至少3部,但当医疗剧成为一种追剧新风尚,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方面,多部医疗剧被质疑不专业,尤其是在美剧、日剧的对比下。如由靳东与白百合主演的《外科风云》就因为医疗操作不规范、医学内容不专业闹得“满城风雨”,剧集官微甚至特意为此写了一封致歉信。事实上,除了《外科风云》以外,医疗剧被大面积吐槽是常态。

另一方面,演员年轻化,剧本市场化,内容缺少深度,也成了医疗剧的一大缺陷。部分医疗剧仅仅是披着医疗的外衣来谈情说爱,比起医疗内容与真正的医护关怀,感情类内容比例反而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的医疗剧主演面孔越来越年轻化,市场捧谁,主角就是谁。

以上问题还将持续,在2020年的待播剧中,就有很多以医疗之名谈恋爱的“偶像剧”。根据已发布的信息,小官整理了2020待播剧中含有医疗元素的剧集,不难发现如果疫情能够尽早得到控制,下半年可能要迎来一波医疗剧小高潮——9部国产医疗剧待拍待播,而且剧目的主演大部分是流量演员,如杨幂、肖战、杨紫、黄景瑜、戚薇、张予曦等,这也意味着,大型传统的医疗剧正在朝偶像医疗剧转变。

经过此次的共克疫情,人们留下了更多共同的回忆,网友对医疗的理解变得更深,对医护人员更加重视,这种情感联结可能会投射到剧集上,再加上这些待播医疗剧题材新鲜多样,医生并不是唯一的主体,医生+军人、医生+总裁、医生+大提琴手等混搭成为了主流,医疗剧会更能戳中观众的兴趣点,因此在疫情之后,偶像风医疗剧或成大势。

疫情之后

会出现一部抗疫情纪录片吗?

当医疗剧被重新搬回卫视黄金档的时候,医疗类纪录片也被部分网友重新回看,成了他们在百无聊赖中的一剂消磨时间与缓解焦虑的良药。爱奇艺更是借此时机,推出了纪录片《中国医生》,平台热度值并不高,仅3505,但也在平台播放榜上冲进了前五名。截至目前,《中国医生》发布10天播出4集,豆瓣评分9.2,而相关话题#中国医生的温柔细节#、#现实版小说男主#等也很快在微博上建立起来。

医疗类纪录片质量一直很高,据豆瓣记录,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我国医疗类纪录片约18部,9分以上的纪录片占据了整体数量的一半。医疗类纪录片的质量之所以一直很给力,是因为幕后有电视台所“撑腰”,在所统计的18部纪录片中,有13部就为电视台所承制,其中,上海广播电视台尤其偏爱医疗题材的纪录片,而且出品质量有保证,目前豆瓣纪录最高分9.6的保持者《急诊室故事》与《人间世》系列,均为上海广播电视台系出品。

一方面,电视台拥有天然的资源与信任优势,能够最先取得医院与患者的的信任,为纪录片选取最佳拍摄地点。央视所出品的《业内人士》就是针对业内最优秀的科室医生拍出的纪录片,如果换做一般团队,则很有可能拍不到这样的题材。

另一方面,电视台的团队制作能力也很强,无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器械安排方面,都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如北京卫视的《生命缘》系列,《生命缘》是国内首部将医疗纪实节目的触角延伸到急诊室、抢救室、手术室等科室的片子,它无编剧无导演无作秀,直接采用医疗直升机全景、多角度镜头监控与吸盘式摄像机等拍摄方式,仅从所需器材来看,个人或者小公司团队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制这样一部纪录片。

对比医疗剧质量日渐下滑的态势不难发现,医疗纪录片在口碑、专业性、真实性、深刻性等方面都更强。

剧集大部分内容均为虚构成分,因为编剧认知能力有限,剧集欠缺专业性的同时,也欠缺对真实生命与人性的思考,但是纪录片通过全实景的案例呈现,反而可以填补剧集在这一方面的缺失,甚至对观众造成精神冲击。当《产科医生》、《产科男医生》、《爱的妇产科》等电视剧讲不清楚生育对于女性意味着什么的时候,纪录片《生门》便能将其中复杂在你面前血淋淋的剖开,当所有电视剧都无法满足你对医学的探究时,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可以从麻醉、解剖讲到开头颅、移植等内容,这样专业的纪录片足够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

随着时间的发展,医疗类纪录片不仅在题材上更丰富,内容上更深刻,而且越来越具有艺术性。《人间世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再单纯地呈现真实的画面,而是将主人公的“脑补”也呈现出来,在画面、节奏、配乐上都比较讲究。

纪录片在本质上是时间与社会的见证者,它不仅能够反映当下的社会矛盾,也有记录历史的作用。非典过后的十年,凤凰卫视出品了《非典十年祭》,留下了非典时期的众生相,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新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之后,《人间世》团队也有前往武汉进行拍摄的意愿,但无疾而终。

幸运的是,近年短视频的盛行与移动网络的普及,让“随手拍”遍地开花,疫情之下,重灾区武汉诞生了很多vloger,他们以自我视角保留了现在武汉的样子,合力形成了#武汉vlog#,阅读量可达3.3亿;前方是vlog的真情实景拍摄,后方是剪辑手高能剪辑,博主@孔维w集合了疫情期间各大平台流行的十几秒视频做成了8分钟的短视频,微博观看量达6895万次,大量网友表示自己看一次哭一次,但哭一次还能看一次。由此看来,继网络平台出品纪录片之后,短视频成为纪录片的素材或许也是一大趋势。

此次疫情是否会有专属纪录片暂未可知,但医护人员在此次疫情中的贡献众所周知,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无论是医疗类纪录片还是医疗剧,或许都会戳中观众的兴趣点,形成一波强有力的讨论。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