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政首 农为邦本■电视剧《黄土高天》根据莫伸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改编,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由中宣部倡导、陕西省委宣传部主抓,陕文投集团投资制作的电视剧《黄土高天》(原《一号文件》)将于11月1日起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

《一号文件演职人员讨论剧本

《黄土高天》根据莫伸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改编,作者莫伸在《一号文件》的写作过程中,深入多个地区,历时两年多,进行了扎实的走访和调查,直面现实,饱含深情,完成了这部“用双脚走出来”的作品。

一部用良知和真诚写就的开启一代新“国风”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一部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国农村变迁史、中国农业发展史。

《一号文件》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长篇文学《一号文件》不仅是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更是一部真正立足于真实国家发展、农村生活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艺作品。

中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就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体现。作品从令人高度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视角切入,以生动鲜明的历史故事为题材,从中国农业遭受“左”的思潮以至于由此带来的巨大挫折的反思开始,截取当代中国农村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事迹,反映了中国农村发生的空前深刻的变化,进而追寻当代农业发展的崭新道路;探讨、思索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未来。

莫 伸,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西部电影集团编剧、导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出版个人专著16部。长篇小说有《年华》《尘缘》《权力劫》等,长篇纪实文学有《闯荡东欧》《中国第一路》《大京九纪实》等,小说曾获得多种奖项,并改编成影视剧、广播剧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入影视创作,有多部电影剧本及电视连续剧本投入拍摄,其中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有《东方潮》《郭秀明》两部,电影有《支书和他的媳妇》《青春集合号》等3部。影视剧及广播剧曾先后获全国第八届、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建国四十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奖”、“夏衍电影剧本奖”等。

陈忠实评《一号文件》:为生民立命

第一眼看到《一号文件》这部书的名字,我竟不无心颤地惊诧。且不说我是写农村题材,自然到本能地关注农村现实的作家,即使作为当代社会的任何一种角色,都会对“一号文件”产生敏感。这是因为,1982年中央第一次发出“一号文件”,彻底结束了中国农村延续近30年的旧体制,为亿万农民打开了一条活路,也奏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连续5年的5个“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改革的切合实际的指导方针,对于农村的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改革的促进和影响,其意义无可估量。30年后回看纪实文学《一号文件》,我更多了一种经历者的万千感慨,由衷地对成就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杰作深感钦佩。我之所以“且不说”作家的身份,是因为1982年的第一个“一号文件”下达时,我是贯彻和实施“一号文件”的一名政府工作人员。1982年春节过后,我被灞桥区政府派到渭河边一个公社(即现今乡镇)宣传并实施“一号文件”精神。我和另一位干部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宣讲“一号文件”,然后再一个村子接一个村子地把土地分给农户耕种,把集体饲养的牲畜分给农户单独喂养……今天再读莫伸的《一号文件》,30年前在渭河边走村串户“分田分地分牛马真忙”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难免发生既是个人人生,又是生活演变的历史性慨叹。

纪实文学《一号文件》里所写的,多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对极左僵化的公社体制下,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乃至屡遭破坏,多了一分思考且提出改善意见。然而他们却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打击迫害,以至死亡,酿成人生悲剧。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更广泛的意义上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剧。设想户县的陈冏台和后来的杨伟名的建设性意见若能获得采纳且得到推广,所谓“三年困难”饿死无以数计的人的悲剧性灾难,肯定会减轻几分……我读到这些典型的人和事的时候,很自然地意识到,恰恰是他们和他们当年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无所畏惧的行为,使得“一号文件”的诞生和实施成为必然,尽管那是在30年之后。

“一号文件”把中国乡村发展的出路,导引到了符合中国实情的也是科学思维的道路上来。纪实文学《一号文件》里记述的诸多典型的人和事,都以其鲜活生动,尤其是无可置疑的真实性,证明了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决策的英明。这样也就奠定了《一号文件》这部纪实文学独有的史料性品格和价值,对于当代和未来那些想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人来说,它将是一份珍贵的原生态资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伸成就了超越文学的功勋性创作。

读着纪实文学《一号文件》,我曾几次发生某种颇为刺激的自愧性心理反应。莫伸写到的几个人和几件事,我也曾接触过,原想做点文章,却未能做成,留下遗憾。譬如他写到万里在安徽率先搞农村体制革命,我也曾去那里作过采访;再如姚生泉的日记体著作《中国农村变革实录》,我也曾认真阅读过,尽管获益匪浅,却无作为。尤其是莫伸在《一号文件》开篇首章所写到的户县杨伟名的事迹,让我竟有一种冲撞性的感受。几年前我曾专程住到户县了解杨伟名的事迹,确也获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却终于未能有所作为,至今觉得遗憾。读到《一号文件》里关于杨伟名的文字,我感到欣慰,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又兼无畏品格的堪称伟大的关中农民杨伟名,得到了张扬,我因此而感谢且钦敬莫伸。

读着这部60余万字的著作,我又想,莫伸该下了多少功夫!他审视一个个写作对象时的缜密思维,他严谨的文字,姑且不论,单是要搜集如此丰富翔实的资料,得跑多少路,翻多少档案,找多少人叙谈——况且多是业已过去多年的生活事件,纪实文学又容不得一个想当然的细节,单是能够摊出如此功夫具备如此毅力,单是他的创造精神,就令我钦佩敬重了。再,在我的印象里,莫伸不在农村题材写作的作家行列,突然拿出一部中国农村发展历程的《一号文件》,足以见得他的知识的宽泛,也足以见得他“为生民立命”的精神境界。

莫伸:这片多情的土地——《一号文件》创作手记

前年我和几位朋友到四川建川博物馆去参观,看见一张当年女性买月经带的票证,我们都觉得既惊讶又茫然,如果不是活生生的票证摆在眼前提醒,当初的艰辛我们都已经记不得了。

改革开放初期,我相当坚定地认为,以中国的现状,尽管物质方面能够大踏步地进步,但至少有两点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是粮食能够敞开肚皮吃。二是私人能够拥有小轿车——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粮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掉,而随后的岁月里,小轿车竟一辆接一辆地进入到私人家庭。

只要保持着起码的实事求是和起码的客观公正,就不能不承认,变化太快了!进步太大了!

这变化和进步是怎么来到的?

可以有一千条理由,一万种说法,但是归根结底,是由于改革开放。

不是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就不再出现问题,就万事大吉,问题只在于,中国到底要不要改革开放?而面对改革开放出现的诸多问题又应当怎样去看待?这个命题实在是太重要也实在是太重大了,从本质上说,我写长篇纪实文学《一号文件》,想回答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号文件》从建国以后农村曲折反复的探索起笔,写到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那场惊心动魄的变革,也写到了今天的农村。为了能够客观地表现生活和公正地讲述历史,写作这本书时,我秉持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真实。尽管人们对逝去的历史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多样的诠释,但是最终能够还原历史本质面貌的,一定是真相和真实。我始终相信,只有真相和真实,才是最有力也最强大的。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在这部书中,我采访了很多人,引用了很多资料,讲述了很多事情,也由此引发出很多感慨。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凭空得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整整两年多的时间里,为捕捉和获得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从南到北地奔波跋涉。我深知,在思潮五花八门的今天,讲述历史绝不那么容易,说真话也绝非那样简单,但是作为一名从历史的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作家,如果连起码的真话也不讲,那就太可悲了。因此,在写作本书的起步之际,我就同时做好了暂时不被出版的准备。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不仅出版了,而且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好评。这个方方面面,除了最基层的老百姓,也包括专家学者和高层领导。

生活,真的是大步地前进了。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这是我写作这本书最原始也最强劲的动力。

感谢这片土地!

《一号文件》目录

楔子 激动人心的一幕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

一位解放军军官的遭遇

回乡的见闻

历史踪迹的探溯者

直言进谏

可以想见的结局

在困难的日子里

刘雪海一家人

农民思想家杨伟名

暧昧的处理

曰趋严峻的形势

最后的岁月

涝河畔的沉思

第二章 伟大的转折

变化开始了

姚生泉和他的《中国农村变革实录》

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

在质疑声中前进

问题在上面

中央必须说话

安徽率先站起

乍暖还寒的日子

“熊不下”的孟家坪

挡不住的春潮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中流砥柱

历史的关键时刻

我要群众

注定将载入史册

第三章 艰难的步履

怀揣问号走洛川

李新安其人

激情澎湃的岁月

惊人的效益

贫穷压着,你还能有啥选择

我栽下的苹果不让我吃了

凤凰涅槃

步步深入的“一号文件”

转变观念真难

……

第四章 黄土高原上的绿色革命

第五章 身边的人和事

第六章 村庄会消失吗

第七章 探讨与思考

第八章 田野依然充满希望

第九章 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后记

ID:weifeng279965337)

编 辑:宇星 | 审 核:魏 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