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離開香港中文大學後,童元方收到了一名學生的郵件,學生說,她看到了童元方談人文素養的媒體訪問,感覺很灰心:"現在像老師這樣談人文素養的人已經很少了,又有誰在意這個呢。"童元方還沒來得及給這名學生打電話開導,又收到了第二封郵件,學生說,自己看到了《魯豫有約》裏葉嘉瑩的訪問,"邊看邊哭"。

童元方這個名字,很多讀者可能並不十分熟悉,但瞭解她的來頭後往往會讓你覺得自己孤陋寡聞——

她是知名學者葉嘉瑩、齊邦媛、林文月的學生,臺灣大學中文學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先後執教於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重要的是,她是少有的將科學之嚴謹與文學之浪漫融合於文字的作家與學者,代表作有《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爲彼此的鄉愁》。同時,她也是知名翻譯家,譯作有《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等。此外,她還是科學家、散文家、胡適的忘年交陳之藩的夫人……因爲這些衆多身份,她被業界譽爲"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合成者"。

4月13日,童元方第一次來長沙講學,談起自己的求學經歷、閱讀經驗、教育體驗、愛情認知……對讀者來說,她的故事充滿傳奇卻又倍具力量,她的經歷與經驗看似離我們很遠卻又處處值得借鑑。

讀先生作品長大的"迷妹"

雖然已年近古稀,但眼前的童元方一舉一動卻時時透着"少女感",讀者問她維持"少女感"的祕訣,她說,"我從來就不按年齡穿衣服,怎麼舒服怎麼來。"這似乎與她從小養成的獨立性格有關。

妻子是讀丈夫作品長大的“迷妹”!這對相差24歲的夫妻爲何能琴瑟和鳴

童元方出生於臺灣南部的屏東縣,從小就喜歡"有字的東西",父親覺得"這個女兒還不錯",便鼓勵她考臺北一女中,童元方考上後,獨自一人從臺灣最偏遠的屏東來到最繁華的臺北,開始了以書爲伴的求學生涯。

一女中沒有宿舍,她便住在修道院的宿舍裏。放學後她不想去擠公交,便跑到書店去"打書釘"——"這是粵語裏的說法,就是指'看白書',中學生沒錢買書,只好像個釘子一樣站在書店看書,一次看不完還要偷偷折個角,下次來接着看。"等到書店關門,她便一個人搭上公交車回修道院。

在這家書店裏,童元方第一次接觸到了陳之藩的作品《在春風裏》。"大而扁、全綠的封面,中間一棵大樹,可是畫得很小。"她一看就很喜歡,翻開書,第一篇是《寂寞的畫廊》,當童元方看到"每一個人,無例外地,在鈴聲中飄來,又在畫廊中飄去",心抽緊了,接下來是"永遠不朽的,只有風聲、水聲與無涯的寂寞而已"。讀到這一句,她的眼淚就掉下來。

那時,童元方的父親得了肺結核,長期臥病在牀,而母親剛動完了乳癌手術,還要照顧三個年幼的妹妹。早熟的少女童元方隱隱約約懂得了文章的深意。

此後的一段時間,童元方便經常到書店去,一篇一篇地去看這本書。

看完這本書,童元方又在書店裏找到了他的《旅美小簡》,仍舊是"打書釘"的看法,接下來,看陳之藩的文章已成爲她生活裏一種儀式般的存在。她終於攢下錢,把兩本小書都買了回去,一邊看,還一邊寫下自己的感觸。

她愛這兩本書,於是鄭重其事簽下名,想把它們送給大妹妹,但臨送時又捨不得,結果還是留在了手裏。直到多年後去留學時,她把這兩本書裝進行囊裏帶去了美國。

緣分就是那麼奇妙,在哈佛讀書時,童元方竟然在波士頓見到了偶像陳之藩。彼時,陳之藩在波士頓大學教書,她對於陳之藩的第一印象是:"這人好誠懇。"陳之藩照片極少,稱自己"不以容貌見長",但寫得一手漂亮的行書。

他們常在查爾斯河旁邊散步,陳之藩買一份報紙,卻又嫌新聞寫得差,很自然就把報紙擱在童元方手上,請她速讀後再做現場新聞簡報……雖然二人相差24歲,但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經歷種種曲折現實,2002年兩人正式結婚,一起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

妻子是讀丈夫作品長大的“迷妹”!這對相差24歲的夫妻爲何能琴瑟和鳴

陳之藩和童元方與2002年正式結婚。(圖片來源於網絡)

童元方在《我們都是看你的文章長大的》一文中寫到二人婚後的幸福場景:

我差不多每天都從山上的辦公室走到陳先生的辦公室,跟他一起回家。他平常關着門但不鎖,所以我總是敲兩下,然後自己打開門。他一看是我,不論手上拿着的是什麼書,都會談起他的問題或感想。比如:"你快來看這位錢基博,也就是錢鍾書的父親,是怎麼解釋語言的……"還有英文書,他說:“你看霍金從前的妻子珍,把一生都葬送了。真是慘!”我因爲站在門口,跟他有一點距離,看見那孩子般憨傻的神情,只覺感動。我想:什麼是幸福呢?大概是兩個獨立的人,互相瞭解的幸福。

2012年,陳之藩去世。童元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丈夫留給我最豐富的精神遺產就是幸福的感覺,從我跟他相識到他過去的這段過程,我覺得自己沒有白活。"

來自三位老師的教育體驗

童元方的幸運不僅僅是在愛情裏,也在她的求學生涯中。她前後共遇上三位重要的老師:葉嘉瑩、齊邦媛、林文月,而這三位老師又無一例外都是兩岸的知名學者。

齊邦媛是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對引介西方文學到臺灣、將臺灣文學作品推向世界卓有貢獻,小說家白先勇稱她爲"臺灣文學的守護天使"。大學畢業時,童元方曾上過一年研究所,在這裏,她充分體會到這個知名學者的愛才惜才之心。

陳之藩去世後不久,童元方回臺灣參加活動,一看到齊邦媛她就哭了。"老師卻說,臺灣有不錯的工作,不要一個人待在香港了。"說罷,齊邦媛把自己的新地址塞進了她的口袋裏。

林文月老師年輕時有個外號叫"木美人","長得很漂亮,跟人說話沒有太多表情。"1985年,林文月到哈佛做研究,童元方當時正在哈佛修博士學位。童元方一直想請林老師喫飯,林老師卻說:"你還在唸書,這餐飯老師請,還是去你本來想請老師喫的那一家。"

說起葉嘉瑩,童元方似乎更有感觸。離開香港中文大學後,童元方收到了一名學生的郵件,學生說,她看到了童元方談人文素養的媒體訪問,感覺很灰心:"現在像老師這樣談人文素養的人已經很少了,又有誰在意這個呢?"童元方還沒來得及給這名學生打電話開導,又收到了第二封郵件,學生說,自己看到了《魯豫有約》裏葉嘉瑩的訪問,"邊看邊哭"。

妻子是讀丈夫作品長大的“迷妹”!這對相差24歲的夫妻爲何能琴瑟和鳴

2016年接受魯豫專訪的葉嘉瑩。(視頻截圖)

那是2016年,葉嘉瑩已經92歲了,仍然一秉初衷,講授詩詞。童元方於是告訴學生:"你看你九十二歲的太老師仍然在呼喚詩詞的生命,我們怎麼可以向後望呢?你說人文素養沒人在乎,但你在乎我在乎,這不就行了嗎?"

顯然,童元方從老師那兒學來的爲學爲師之道,又這樣春風化雨般地傳給了她的學生。

孩子不愛閱讀不能賴抖音

談到童元方的翻譯作品,《愛因斯坦的夢》不得不提。作者艾倫·萊特曼在這本書中寫了三十個故事,每個故事都假定是愛因斯坦的夢。童元方翻譯後,林海音想在自己的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當時林先生都準備關掉出版社了,但她喜歡這本書,所以決定還是要出版。"

妻子是讀丈夫作品長大的“迷妹”!這對相差24歲的夫妻爲何能琴瑟和鳴

再版後的《愛因斯坦的夢》。

"作者很少用動詞,名詞用得比較多。也沒有英文中常見的and和or,但它卻足夠好。"也正是因爲沒有and和or,這本書被童元方翻譯得非常具有中文的美感:Doors是"千門萬戶",A glance A storm A night是"一次回眸、一陣風雨、一段長夜"。

隨着科技的發展,現在有很多人擔心電腦翻譯會逐漸取代人工翻譯,童元方認爲,雖然現在機器能做到"信達雅"中的"信"和"達",但中文的"雅"只有人才能翻譯出來。

就在上個月,一場關於"學英語"的辯論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名,有網友認爲,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學英語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還要犧牲孩子們寶貴的童年,翻譯軟件和專業的翻譯團隊就夠用了。但也有人認爲,翻譯軟件譯不出文化。

妻子是讀丈夫作品長大的“迷妹”!這對相差24歲的夫妻爲何能琴瑟和鳴

這種辯論的存在不是一天兩天了,對此童元方表示,學生要先把中文基礎打好再學習英語,三年級的孩子纔剛剛學習作文,中文表達都還不好,所以從五年級開始學比較合理。要保持慢一點、開放一點的心態看待英語學習

談到家庭教育,現場有人向童元方提問:"如何讓孩子遠離抖音、遠離手機?"

童元方回答,我們擋不住科技的進步,"如果沒有微信,我今天也不會來到這裏。"她說,現在的孩子之所以不愛閱讀,智能手機的出現並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心態的浮躁,不能以安靜心態進入閱讀狀態,而家長還是得找書給孩子看,最好從字少圖多的繪本開始:"我孩子小時候,一本繪本要三十多美金呢,我還是會給他買。"

妻子是讀丈夫作品長大的“迷妹”!這對相差24歲的夫妻爲何能琴瑟和鳴

分享會結束後,讀者們排隊等待童元方簽名。

文、圖: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羅雅潔

編輯:小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