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梦的重新苏醒

公元15世纪,郑和率领260多艘海船、2万多人的船队浩浩荡荡下西洋,这一壮举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的海上实力,却也成了中国航海业由兴而衰的转折点。1840年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沉寂了300多年的中国造船业,连同民族复兴的强国梦,才渐渐得以苏醒。

1865年,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上海虹口公共租界区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即“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初期以生产枪支和火炮为主,一年后,由于原址厂地狭窄,加之外国人反对,便在沿黄浦江岸的高昌庙陈家港建立新厂,并于1867年迁入,这就是日后高雄路上江南造船厂所在地。

江南承载中国海洋梦:造出万吨水压机江南承载中国海洋梦:造出万吨水压机

迁址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发展日益壮大,不仅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集军工、科研、造船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而且也是当时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的重要平台,对整个中国的工业、科技和社会进步都有积极影响。1905年“局坞分家”,造船部分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分离,改名“江南船坞”,从1905年到1911年,6年间造船达136艘。

辛亥革命后,江南船坞虽几易其手,名称也屡次更改,但仍不啻为中国造船业的先行者。其为美国承造的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运输舰“官府”号,也是中国对外从未签订过的最大造船合同。

新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功臣

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粟裕率领解放军进入上海后,签署的1号令就是接管“海军江南造船所”。1953年正式改名为江南造船厂。

但是,从淞沪抗战起就历经战火、元气大伤的“江南”,1949年国民党撤离上海时,又将其船坞、船台、发电机和主要车间炸毁,所以解放之初基本丧失了生产能力。当时的厂区中既有清朝的小楼、民国时制造的飞机厂房,也有用油毛毡、三合板搭起的简易屋棚。新中国的造船工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蹒跚起步,探索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新生的“江南”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曾亲临江南厂视察。1956年1月毛泽东主席的到来,更是给“江南”人以无比鼓舞。

我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设计的万吨级远洋货轮,第一代远洋测量船“远望”号……那个年代的“江南”在军民用品中屡创第一,即使在“文革”期间,厂里的生产也没有停顿过,新建的厂房、塔吊、船坞、车间热火朝天,近70公顷的面积是此前历史上最大规模。

“瞎胡闹”搞出万吨水压机

上世纪60年代一台万吨水压机的建造,充分反映出“江南”的实力和精神面貌。

万吨水压机,全称万吨级锻造水压机,机身高23.65米,有六、七层楼高,是解决工业所需大型锻件的重要设备。当时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能制造,由于中国只有中小型水压机,在设计初期,有些外国专家说江南厂“简直是瞎胡闹”。

“江南”人并没有被这些反对意见吓倒,他们响应上海市党政领导的号召,既踏踏实实地干,又大胆地干。先是制造一台1200吨的试验水压机进行模拟,在模拟过程中,针对遇到的横梁整体焊接问题,又造了一台120吨的水压机,经过不断实践完成了设计图纸。

1959年,江南造船厂成立了万吨水压机工作大队,开始打一场加工制造的硬仗。万吨水压机有两个特点,一个自然是大和重,同时它还要求加工的零件具有高度精密性。这在当时缺设备、缺经验的条件下,非常具有挑战性。工人和技术人员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自力更生,不怕失败,反复研究,闯过了电渣焊接、起重运输、热处理、金属切削和水压试验五道难关,最终将万吨水压机制造、安装成功。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重型机器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水平。

以创新求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江南”继续在我国海洋工程、大型钢结构工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996年,“江南”改制更名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在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抓住被列入全国首批6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的机遇,先后开发建造了散货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自卸船、成品油/化学品船、火车渡船等6大类、20多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船舶产品,出口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造船界率先实行产品升级换代。在长江三峡工程、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场馆、浦东国际机场、卢浦大桥等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工程中,都凝结着“江南”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江南”位于高雄路上的厂址由于黄浦江的水深和南浦、杨浦大桥的通航限高,只能建造8万吨以下的船舶,显然已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2002年申博成功后,“江南”的整体搬迁被列入世博总体规划,借着世博会的“东风”,“江南”于2008年历史上第三次迁址到长兴岛,规模是原来的5倍,并拥有4个大型船坞,年造船能力达450吨。

目前,“江南”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多的现代化造船企业,并向着国际顶级造船的目标迈进。而高雄路旧址在保留“翻译馆”、“二号船坞”、“海军司令部”等历史保护建筑的基础上,正在建立规模空前的造船博物馆。百年“江南”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实现了历史文脉和现代科技的统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