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強國夢的重新甦醒

公元15世紀,鄭和率領260多艘海船、2萬多人的船隊浩浩蕩蕩下西洋,這一壯舉向世界彰顯了中國的海上實力,卻也成了中國航海業由興而衰的轉折點。1840年西方殖民者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沉寂了300多年的中國造船業,連同民族復興的強國夢,才漸漸得以甦醒。

1865年,以曾國藩、李鴻章爲代表的洋務派,在上海虹口公共租界區建立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即“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初期以生產槍支和火炮爲主,一年後,由於原址廠地狹窄,加之外國人反對,便在沿黃浦江岸的高昌廟陳家港建立新廠,並於1867年遷入,這就是日後高雄路上江南造船廠所在地。

江南承載中國海洋夢:造出萬噸水壓機江南承載中國海洋夢:造出萬噸水壓機

遷址後,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發展日益壯大,不僅成爲中國近代第一個集軍工、科研、造船爲一體的大型民族企業,而且也是當時傳播西方近代科技的重要平臺,對整個中國的工業、科技和社會進步都有積極影響。1905年“局塢分家”,造船部分從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中分離,改名“江南船塢”,從1905年到1911年,6年間造船達136艘。

辛亥革命後,江南船塢雖幾易其手,名稱也屢次更改,但仍不啻爲中國造船業的先行者。其爲美國承造的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運輸艦“官府”號,也是中國對外從未簽訂過的最大造船合同。

新中國經濟和國防建設的功臣

1949年上海解放,陳毅、粟裕率領解放軍進入上海後,簽署的1號令就是接管“海軍江南造船所”。1953年正式改名爲江南造船廠。

但是,從淞滬抗戰起就歷經戰火、元氣大傷的“江南”,1949年國民黨撤離上海時,又將其船塢、船臺、發電機和主要車間炸燬,所以解放之初基本喪失了生產能力。當時的廠區中既有清朝的小樓、民國時製造的飛機廠房,也有用油毛氈、三合板搭起的簡易屋棚。新中國的造船工業,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蹣跚起步,探索現代化的強國之路。

新生的“江南”得到黨和政府的極大關心。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都曾親臨江南廠視察。1956年1月毛澤東主席的到來,更是給“江南”人以無比鼓舞。

我國第一艘潛艇、第一艘護衛艦、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第一艘自行設計的萬噸級遠洋貨輪,第一代遠洋測量船“遠望”號……那個年代的“江南”在軍民用品中屢創第一,即使在“文革”期間,廠裏的生產也沒有停頓過,新建的廠房、塔吊、船塢、車間熱火朝天,近70公頃的面積是此前歷史上最大規模。

“瞎胡鬧”搞出萬噸水壓機

上世紀60年代一臺萬噸水壓機的建造,充分反映出“江南”的實力和精神面貌。

萬噸水壓機,全稱萬噸級鍛造水壓機,機身高23.65米,有六、七層樓高,是解決工業所需大型鍛件的重要設備。當時世界上只有幾個國家能製造,由於中國只有中小型水壓機,在設計初期,有些外國專家說江南廠“簡直是瞎胡鬧”。

“江南”人並沒有被這些反對意見嚇倒,他們響應上海市黨政領導的號召,既踏踏實實地幹,又大膽地幹。先是製造一臺1200噸的試驗水壓機進行模擬,在模擬過程中,針對遇到的橫樑整體焊接問題,又造了一臺120噸的水壓機,經過不斷實踐完成了設計圖紙。

1959年,江南造船廠成立了萬噸水壓機工作大隊,開始打一場加工製造的硬仗。萬噸水壓機有兩個特點,一個自然是大和重,同時它還要求加工的零件具有高度精密性。這在當時缺設備、缺經驗的條件下,非常具有挑戰性。工人和技術人員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自力更生,不怕失敗,反覆研究,闖過了電渣焊接、起重運輸、熱處理、金屬切削和水壓試驗五道難關,最終將萬噸水壓機制造、安裝成功。它的誕生,標誌着我國重型機器製造業進入一個新的水平。

以創新求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改革開放以後,“江南”繼續在我國海洋工程、大型鋼結構工程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996年,“江南”改制更名爲“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在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以及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下,抓住被列入全國首批6家技術創新試點企業的機遇,先後開發建造了散貨船、集裝箱船、液化氣船、自卸船、成品油/化學品船、火車渡船等6大類、20多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技術船舶產品,出口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造船界率先實行產品升級換代。在長江三峽工程、國家大劇院、北京奧運會主會場場館、浦東國際機場、盧浦大橋等國家和上海市重點工程中,都凝結着“江南”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隨着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江南”位於高雄路上的廠址由於黃浦江的水深和南浦、楊浦大橋的通航限高,只能建造8萬噸以下的船舶,顯然已不能滿足形勢的需要。2002年申博成功後,“江南”的整體搬遷被列入世博總體規劃,藉着世博會的“東風”,“江南”於2008年曆史上第三次遷址到長興島,規模是原來的5倍,並擁有4個大型船塢,年造船能力達450噸。

目前,“江南”已經成爲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生產品種最多的現代化造船企業,並向着國際頂級造船的目標邁進。而高雄路舊址在保留“翻譯館”、“二號船塢”、“海軍司令部”等歷史保護建築的基礎上,正在建立規模空前的造船博物館。百年“江南”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實現了歷史文脈和現代科技的統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