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來,隨着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引爆輿論,學術不端事件日益被公衆熟知,一系列名人學術不端行爲陸續被曝光,近日網上又爆出了央美以教師作品涉嫌抄襲。滋生學術不端行爲的一個重要土壤就是利益,學術造假、學術抄襲等不端行爲可以爲不端者帶來注入評聘職稱、學術頭銜、項目課題等諸多利益好處,一定程度上讓“眼紅者”產生了鋌而走險的想法。

2019年4月13日,網上有反映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教師陳琦的個人相關作品涉嫌抄襲。學校對此高度重視,已由該校學風建設委員會責成其所在院系成立專門調查組開展覈查工作。(4月14日 新京報)

今年以來,隨着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引爆輿論,學術不端事件日益被公衆熟知,一系列名人學術不端行爲陸續被曝光,近日網上又爆出了央美以教師作品涉嫌抄襲。學術不端行爲不僅危害了學術界的聲譽,更進一步破壞了學術這片淨土的公信力,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對學術不端行爲進行重拳打擊。

對學術不端“零容忍”。實際上,對學術不端行爲採取“零容忍”是國際上通行的慣例。衆所周知,學術是一項非常嚴肅的事業,學術不端行爲不僅僅是破壞了科研事業的嚴肅性,更是一種對其他認真嚴肅開展學術研究學者的極大不公平。實際上,學術不端本質上是一種學術上的不誠信,是對學術的踐踏。所以,治理學術不端就要堅決“零容忍”,絕對不姑息,做到處理不端行爲全覆蓋、處理方式不手軟,無論是誰都要嚴肅處理,這樣才能樹立起“伸手必被捉”的打擊導向。

對學術不端“不包庇”。治理學術不端,要嚴肅公正,更要破除人情因素和利益糾葛,使查處學術不端行爲無障礙。在實際中,我們觀察到一些出現學術抄襲問題的部門或者單位,因爲礙於情面或者出於“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對學習不端行爲有遮掩甚至包庇的行爲。出現了這樣包庇行爲,往往導致學術不端行爲查起來虎頭蛇尾,使得學術不端行爲者沒有真正受到嚴厲的查處,說到底是因爲對包庇縱容者懲罰力度太小。因此,要強化學術不端行爲查處的力度,加大學術不端行爲追責範圍,對學術不端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都要進行追責問責,這樣才能營造出杜絕學術造假、嚴懲學術不端的環境。

對學術不端“剷土壤”。滋生學術不端行爲的一個重要土壤就是利益,學術造假、學術抄襲等不端行爲可以爲不端者帶來注入評聘職稱、學術頭銜、項目課題等諸多利益好處,一定程度上讓“眼紅者”產生了鋌而走險的想法。實際上,我們看到一些學術成果和現實利益掛鉤,這種掛鉤機制一定程度上使得造假者有動機,比如醫生評職稱要求發表論文、教師評職稱也要求發表論文。不可否認,發表論文等指標有其合理性,但是否能否找到更加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讓學術和“利益”脫鉤,剷除利益土壤。(文清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