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者瞭解到,東李村的紅紙對聯最初是手工製作,後來逐漸發展爲機器印刷,字體的精確度、花紋以及材料的保存性都得以提高,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工藝也不斷進步。位於高密市夏莊鎮的東李村以紅紙對聯聞名,在170戶村民中,大約100戶從事對聯印刷、製作等相關工作。

(原標題:高密有個對聯村 100戶村民一年能賣出6000噸)

福字、春聯都是每年春節前家家準備年貨中的一項,而紅紙黑字也是屬於春節的一抹節日色彩。當下位於高密市夏莊鎮的東李村村民正忙於打包和銷售對聯,村內也早已擠滿了前來選購對聯的採購商。170戶村民中大約100戶村民均從事紅紙對聯的製作、加工工作,可以說,東李村遍地是“紅色”。據瞭解,歷史上的東李村紅紙因製作技術而聞名,由此衍生出的對聯產品也一直深受歡迎。每年從東李村銷往全國市場的紅紙對聯規模能達到近6000噸。

中間爲燙金、灑金工藝相結合的對聯。受訪者供圖

一年生產對聯6000噸

紅底黑字的對聯、印有燙金花紋圖案的福字,東李村內目前一片紅火氣象。位於高密市夏莊鎮的東李村以紅紙對聯聞名,在170戶村民中,大約100戶從事對聯印刷、製作等相關工作。而當下當地的對聯銷售迎來旺季。

“一直到春節,主要忙的是銷售,但其實全年時間裏,村裏也都是製作紅紙對聯的,因爲需求量太大了。”

王剛是地地道道的東李村人,如今他經營着一家紅紙對聯工廠並致力於推廣對聯文化產業。

東李村原黨支部書記李兆成告訴記者,早期東李村最出名的是紅紙,其發展時間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期間。“當時主要是這邊的紅紙製作工藝比較領先,顏色鮮亮,而且不掉色,能保存很長時間,很多人到這邊購買紅紙用來手寫或印製對聯,現在村裏主要就是以紅紙對聯爲主要產品。”

村內的對聯加工廠 。受訪者供圖

雖然現在東李村的紅紙製作技術已不能說是領先,工業發展早已提升了整體技術水平,但東李村的紅紙歷史和文化使得每到春節依然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採購商前來購買。

王剛表示,今年以來,自己經營的紅紙對聯廠銷售出的對聯、福字產品已有近2000噸。若將眼光放到整村,“每年東李村生產的紅紙對聯規模大約是4000噸到6000噸,近兩年來,差不多是6000噸的規模”,李兆成表示。

城市訂單多,自制對聯開始復甦

將紅紙平鋪在機器臺上,使用專用工具將已調製好的油墨一層層印在紅紙上。確認印好後,村民會將對聯整片掛起晾乾。最終,晾乾的紅紙對聯被裁剪成單幅,這樣的成品的對聯就可以成對銷售,這樣的對聯稱爲一套。

記者瞭解到,東李村的紅紙對聯最初是手工製作,後來逐漸發展爲機器印刷,字體的精確度、花紋以及材料的保存性都得以提高,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工藝也不斷進步。

“一般一臺機器每天能製作出8000套,相比人工的話應該至少提高了5倍效率。”

王剛表示,紅紙對聯發展至今也從單一的紅紙黑字變爲凹版印刷、燙金、壓痕、植絨、撒粉等多類產品,“根據每個人的喜好、審美,各個類型的對聯銷量其實都差不多”。

除了紅紙黑字的對聯外還有印金的對聯。受訪者供圖

王剛告訴記者,雖然機器的效率提高了紅紙對聯的產出,但近幾年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手寫對聯又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這部分對聯的需求也開始增加。

“村裏過去都是買紅紙自己拿筆寫,現在爲了方便大部分村民都是買成品,相比之下城市裏的訂單越來越多,需求也更加多元,有些人很喜歡手工製作,主要購買的就是以紅紙爲主,我們也會和一些書畫家合作,爲客戶定製專門的手寫對聯。”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