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戈恩及其身后的法国雷诺接过烫手山芋,以雷厉风行的改革让日产在短短两年内就扭亏为盈。“开年大戏”《戈恩跑了》的大致剧情如下:在东京被监视居住的著名嫌犯、日产汽车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在2019年最后一天发表简短声明,称自己已经身在黎巴嫩贝鲁特。

戈恩跑了,“革新模范”的故事怎么讲下去?


戈恩跑了,“革新模范”的故事怎么讲下去?


近来沉迷于重温《纸牌屋》的我,怎么也想不到,2020年第一个“出圈”的国际新闻,竟然比美剧还刺激。


“开年大戏”《戈恩跑了》的大致剧情如下:在东京被监视居住的著名嫌犯、日产汽车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在2019年最后一天发表简短声明,称自己已经身在黎巴嫩贝鲁特。随后,黎巴嫩外交部证实了这一消息,但表示不知道戈恩是如何离开日本、抵达贝鲁特的。


号称不知道内幕的黎巴嫩很淡定,日本看起来是真懵了,毕竟日本和黎巴嫩之间连引渡协议都没有。1月2日,国际刑警组织针对戈恩发出“红色通缉令”。但还是没有人说得清楚,一个大活人,还是接受严密监视的嫌犯,是怎么在日本警方眼皮子底下金蝉脱壳,进而瞒过海关边检、逃出生天的?


“不明觉厉”的逃亡


这种时候,“知情人士”向来最聒噪。在“知情人士”们提供的各种说法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戈恩妻子雇佣了一队伪装成乐队的前特种兵,进入戈恩在东京的豪宅,表演完后把戈恩藏在乐器箱里,运上私人飞机,从大阪关西机场离开。恐怕只有好莱坞的编剧敢这么写,吃瓜群众能不兴奋么?不过除非日本警察、海关集体犯傻,这个故事不大讲得圆。黎巴嫩透露的信息,则让剧情更加扑朔迷离,比如他们声称戈恩是用法国护照合法入境的。但戈恩的四本护照按说都不该在自己手上。戈恩自己的回应更充满“霸道总裁”范儿,逃亡计划都是他独自一手操办的。彼此对不上的信息、甚嚣尘上的阴谋论混杂在一起,千言万语汇成四个字,不明觉厉。

在汽车行业,戈恩几乎是帝王般的存在。身陷囹圄之前,他一手推动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一度同时执掌这三家公司。但不懂车的人,比如我,此前对这个神似憨豆先生的汽车大亨几乎一无所知。


戈恩的逃亡之所以能“出圈”,除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剧情,还因为背后的“权斗”元素。2018年11月,戈恩在羽田机场被捕,随后被控以瞒报巨额薪酬、挪用公款等多项罪名。之后的半年内,戈恩经历了四次被捕、两次保释,最终保释金累积达15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将近1亿元。许多人相信,是时任日产CEO西川广人在背后捅刀。而西川和戈恩一度是“亲密战友”,2017年西川出任CEO,还是戈恩推荐的。戈恩让西川接手,自己则更专注于雷诺以及促成更广泛的联盟。阴谋与背叛,仿若权斗戏里的常规桥段,不禁让人想起《纸牌屋》里安德伍德说的“不做猎手,就做猎物”。


据说戈恩最爱的电视剧是《权力的游戏》,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心生被拉下“铁王座”的悲凉感?


“逆袭神话”的AB面

“铁王座”,权斗戏,豪宅里的007。“胜利大逃亡”之后,戈恩把权斗与谍战元素凑齐活儿了。但“戏剧化”这个形容词,显然只触及到了戈恩事件的表面。


雷诺和日产的联盟,加上后来加入的三菱,曾被视作全球化时代的革新模范。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蔓延到制造业,日产连续七年亏损。1999年,戈恩及其身后的法国雷诺接过烫手山芋,以雷厉风行的改革让日产在短短两年内就扭亏为盈。戈恩的手腕其实很招人恨:裁员2.1万人,关闭5家工厂,减少一半零件供应商。这不仅冲击了当时在日本企业中还很根深蒂固的“终身雇佣制”,也颠覆了企业间大家庭般的合作关系。然而在逆袭神话面前,日本人的兴奋和震惊掩盖了背后的文化冲突和利益触动。戈恩那时候在日本几乎成了半人半神般的存在,从媒体到政界,都试图借助戈恩方案反思“日本式经营”。更关键的是,日产改革的成功仿佛证明,通过技术合作共享,截然不同的文化也能无缝融合。


然而这只是故事的A面。B面是,汽车制造业在日本是引以为傲的民族产业,也自然牵扯巨大的本土利益。走出困局之后,戈恩的进一步国际化举措,比如公司内部英文化、积极启用外国管理者,引起的不适逐渐凸显。改革时期,戈恩的大刀阔斧实用有效,但改革成功之后,牢牢掌握控制权的强势风格却容易引起反弹。在日籍管理者那里,“独裁”成了对戈恩被抱怨最多的点。


在他2007年的一本书中,戈恩把他缔造的汽车联盟中的伙伴关系比喻成“夫妻”,还说联盟之所以不断进步发展,是因为它尊重个体和文化特性。但在一些日本批评者口中,他们之间是“母子”关系,本质并不平等。而且处于“子”位置的日产很憋屈,他们的销量远超过雷诺,在联盟内的占股比与话语权却远不如雷诺。这种关系结构,是这个松散联盟中矛盾的核心。从大约2011年起,戈恩就开始推动两家公司之间更紧密的关系,这让矛盾逐渐激化起来。


权力失衡、利益冲突、“大战一触即发”,这些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经典话语,套用在两家企业的恩怨之中毫不违和。


故事该如何讲下去?


更何况,戈恩事件前前后后,始终与民族主义情结纠缠。日产最大的痛点是“独立性”,它最怕看到的就是被雷诺吞并,从而“沦为”一家法国企业。事情发展到戈恩被捕这么惨烈的一步,也是这种恐惧的极致表现。法国政府持有雷诺15%的股份,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是日产的股东之一。两家公司的博弈背后,隐约也有国家意志暗中较量。尤其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算盘就打得响。2015年法国曾试图增持雷诺股份,当时的经济部长正是现在的总统马克龙。马克龙在总统选举时就呼吁“作为生产国东山再起”,汽车制造产业链长、又很能拉就业,被惦记也是意料之中。还有日本专家担忧,日产问题会变成“日本优先和法国优先之间的碰撞”。


跟汽车联盟没什么直接关系的黎巴嫩也很有意思。在这个国家,戈恩被视作在海外成功的公民典范。2018年11月戈恩被捕的时候,贝鲁特街头出现了一块广告牌,写着“我们都是卡洛斯·戈恩”,其内政部长更信誓旦旦,“黎巴嫩的凤凰不会被日本的太阳烤焦”。


戈恩出生在巴西,父母都是黎巴嫩后裔。幼年时戈恩随父母搬回黎巴嫩,青年时代在法国求学,毕业后进入跨国企业,开始在商界纵横捭阖。他同时拥有法国、巴西、黎巴嫩三国国籍。戈恩的个人经历,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微妙互文。


放在眼下全球化受挫、民族主义抬头的时代语境中,戈恩身陷囹圄又完成“好莱坞式逃亡”的离奇经历,也算是贡献了一个“经典”故事。以自由开放为原则的全球化经济秩序中的裂痕,也能从戈恩事件中管窥。


目前看来,日产与雷诺的联盟关系并未崩塌。尤其是法国政府,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去年6月甚至含糊放出口风,为了巩固联盟关系,可以考虑减持雷诺股份。但这个昔日“革新模范”的故事怎么讲下去?“全球化”这个大故事,又会沿什么样的故事线发展?这很值得忧思。


(文/张静雯)


微信号:Talkpark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等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