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 曾採集百餘條白鱘幼體 但養殖失敗了 長江江豚數量增加看到希望)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介紹館內珍藏的長江白鱘標本

這幾天,白鱘滅絕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江流域白鱘比較常見,“那時,經常會看到,有人拖着比板車還長的白鱘,比較常見。”“在長江裏打撈,一次能撈上來上噸重的白鱘。”僅40餘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珍稀動物白鱘從常見走向滅絕,令人心痛。

目前對白鱘的研究非常有限

收藏有40萬件標本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是亞洲收藏淡水魚類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國內收藏白鱘最多的博物館。

1月4日,記者探訪該館。“昨天關於白鱘滅絕的消息鋪天蓋地,不少媒體、市民找我諮詢。”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是一位研究長江珍稀動物近40年的專家。

張先鋒介紹,長江裏的鱘一共有三種——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白鱘最大的一個特徵是,它身體的前段有一個長長的吻,占身體總長的三分之一。”

對於白鱘滅絕的消息,張先鋒表示“很震驚,但不意外”。他解釋說:“震驚的是,終於有這種說法公開對外發聲了。不意外的是,目前白鱘的研究非常有限,在宣佈滅絕之前,我們科研工作者已經十多年沒有白鱘的標本收集和野外觀察記錄了,沒有像其他珍稀動物一樣,至少有一部分研究數據和經驗的積累,真的很遺憾”。

長江裏還有些魚也多年沒見了

漁民有一種說法,“千斤臘子萬斤象”,萬斤象指的就是白鱘。張先鋒介紹,“館藏白鱘標本中最大的4米左右,還不是最大的白鱘標本。我1980年在學魚類學時,看到過書上介紹過7米長的白鱘”。

長江今天滅絕的是白鱘,明天滅絕的是其他物種,那麼後天可能滅絕的又是什麼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王熙回答,中華鱘、長江鱘、鰣、鯮以及刀鱭,有的也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過了。除魚類外,揚子鱷、山瑞鱉等水生動物也危在旦夕,“它們中的某些種類估計是下一個白鱘吧!”而云南異龍鯉、白鱀豚這些是已經滅絕或功能性滅絕的物種。

同時,科學家們也表示,保護長江瀕危動物不單純是保護該物種,更重要的是要保護瀕危動物生存和繁衍所依賴的環境,就是要保護長江母親河。

留住長江江豚的“微笑”可期

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2020年起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2019年12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首次分組審議《長江保護法(草案)》。這標誌着這部法律距正式出臺已不遙遠。

“我們雖然看到了白鱀豚、白鱘等一些物種的滅絕,但也要看到希望。” 在20多年對白鱀豚“淇淇”的人工飼養和研究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吸取了很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並把一些經驗用在了長江江豚的保護上。

數據顯示,2017年野外長江江豚數量約爲1012頭,長江江豚種羣數量快速下降的勢頭得到遏制,但其瀕危狀況並未根本改變。

生活在幾個遷地保護區和保護基地裏面的長江江豚的數量都在增加。其中,湖北石首的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有長江江豚80餘頭,天鵝洲的長江江豚保護被認爲是世界上首個鯨類動物遷地保護成功的範例。

張先鋒表示,爲保護長江立法是法律界和自然保護界多年努力的結果。“前期的調研,在法律文稿討論過程中,我所的專家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對長江保護法非常關注。我覺得上升到法的高度,對長江的保護可以說是非常有利的。”

劉雨欣 本文來源:長江日報 責任編輯:劉雨欣_NBJS782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