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週刊》記者近日獲悉,中融信託2015年發行的投向紅星美凱龍H股IPO的融琿6號信託計劃,原定存續期1年、預期基礎收益8%,因受紅星美凱龍H股上市後表現不振,不僅自2016年6月期滿後展期至今、淨值被腰斬,且投資人還需承擔1.8%的QDII通道成本。《紅週刊》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中融-融琿6號”集合信託計劃發行於2015年6月,擬募資規模2億元,通過QDII通道認購長盛基金設立的長盛基金香港遠航配售資管計劃,“對標的公司紅星美凱龍傢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錨定投資”,上市後實現退出。

(原標題:“踩雷”港股IPO、淨值腰斬 投資人、中融信託爭執不休)

憑藉着寬鬆的機制、充裕的資金等優勢,港股連續兩年成爲全球募資規模最大的IPO市場,期間也產生了大量的投資機會,有越來越多的內資開始參與港股打新,但港股市場的高破發率,還是讓很多內地參與港股打新的機構深度套牢。

《紅週刊》記者近日獲悉,中融信託2015年發行的投向紅星美凱龍H股IPO的融琿6號信託計劃,原定存續期1年、預期基礎收益8%,因受紅星美凱龍H股上市後表現不振,不僅自2016年6月期滿後展期至今、淨值被腰斬,且投資人還需承擔1.8%的QDII通道成本。除此之外,中融信託在2015~2016年還發行了多隻投向其他港股IPO的信託計劃,有不少產品未能順利退出,淨值嚴重虧損。

中融信託“打新”紅星美凱龍H股

基礎收益8%,淨值接近腰斬

據Wind數據,2018年,港股IPO募資規模接近2900億港元,重登全球榜首;2019年,港股市場因得益於阿里巴巴、百威亞太等巨頭的捧場,IPO募資亦達2840億元,穩坐全球第一。龐大的IPO數字背後,是大量一級市場“打新”者的擁躉。《紅週刊》記者瞭解到,2018年以來,有大量內地投資者參與了港股市場打新,併爲此開通了香港券商賬戶。

然而,不同於內地市場的新股不敗,港股新股破發可謂是司空見慣。Wind數據統計,2019年港股上市的160多家公司中,截至目前,不僅有超過5成公司出現破發(前復權價)現象,且有20多家企業的最新股價不足發行價的一半,即便是明星股百威亞太在經過上市初期的連漲後,目前股價也跌至發行價附近。

在港股一級市場上,內資參與港股打新業務是否盈利、是否順利退出,是牽扯到基金管理人、通道機構的,而這也很容易產生一定的糾紛。據《廣州日報》報道,民生信託發行的“至信485號中概行業甄選2期”集合信託計劃參與了小米集團上市,因小米集團股價的下跌,信託計劃滿18個月的預計存續期後未能順利變現。事實上,這一事件並非孤案,近期《紅週刊》記者就從投資人處獲悉,中融信託的一款參與港股IPO的信託計劃就存在退出困難,目前已經多次展期。

《紅週刊》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中融-融琿6號”集合信託計劃發行於2015年6月,擬募資規模2億元,通過QDII通道認購長盛基金設立的長盛基金香港遠航配售資管計劃,“對標的公司紅星美凱龍傢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錨定投資”,上市後實現退出。儘管《信託計劃說明書》中顯示“不設預期年化收益率”,但從中融信託的推介材料仍可看到,假定紅星美凱龍的上市估值分別爲18/20/25倍PE,則預期收益率分別爲32%、45%、76%。該信託計劃合同明確了基礎收益率爲8%。在該信託計劃發行之時,紅星美凱龍已經基本確定H股上市,因此其存續期僅爲1年。

融琿6號的管理費用並不低——固定信託報酬1%/年、證券經紀費用1%、QDII通道費用0.8%,還需在認購時繳納1%的價外認購費用,超過8%的超額收益部分收取20%的浮動報酬和浮動諮詢管理費(合同顯示,中融信託聘用上海國金通用財富資產管理公司爲信託計劃提供諮詢服務業務,後者是國金證券旗下國金基金的全資子公司)。

2015年6月下旬,紅星美凱龍H股上市,發行價13.28港元,不過受當時A股市場股災影響,港股行情也十分的低迷,紅星美凱龍在上市當日即出現破發,至2016年初時,已不足5港元。融琿6號應於2016年6月滿存續期,但未能完全減持,且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2018年5月、2019年5月4次召開受益人大會並通過展期方案,其中2019年的展期方案是延期至2020年6月底,展期期間不再收取管理費。據官網信息,截至2019年12月底,融琿6號的淨值僅有0.5014。

連續展期4年,通道成本高昂

投資人質疑中融信託管理能力不足

讓投資人難以接受的是,在嚴重虧損的情況下,除了管理費之外,管理人還收取了高額的QDII通道費用。據發行材料,融琿6號的QDII通道費原本爲0.8%/年,其後提升至1%。然而在2018年5月,中融信託在召開的受益人大會上通知,“在QDII額度緊張的情況下,長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收取的QDII通道費率(即)由1%/年提升至1.8%/年”。梁先生透露,他曾向中融信託方面建議:紅星美凱龍H股作爲陸港通標的,如果將QDII通道切換爲陸港通,也可以免除高額的通道成本。但中融信託方面未回應他的提議。

對於資金出境和匯率風險,雷根基金總經理李金龍向《紅週刊》記者表示,QDII仍是境內資金出境最合規的方式之一,目前也沒有迴避QDII通道費用的方法,“資金出境安全、合規對客戶和我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具體來說,儘管2018年外匯局新增QDII額度,目前通道費用相比前幾年也明顯降低,但仍有2%左右。

在推介材料中,融琿6號享有“新股破發概率低”、“知名PE美國華平8年扶持企業成長(其股份存在鎖定期,信託計劃沒有鎖定期限制)”項目稀缺+估值低等優勢。但儘管其股份無限售期,不過由於沒有止損約定,且操作中受投資人意見分歧的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減持。

資料顯示,融琿6號自成立以來,頻繁更換信託經理。“從2015年到現在,已經換了多任信託經理。”梁先生抱怨。《信託計劃說明書》中透露,首任信託經理爲楊傑,“目前的信託經理是賈若愚,上一任叫陳碧瑩”。公開信息顯示,中融信託確實有名爲陳碧瑩的員工參與了百潤股份、*ST天馬等上市公司的調研活動,賈若愚則參加了康泰生物等公司的投資者關係接待會。《紅週刊》記者也就此事採訪了中融信託方面,未獲明確回覆。

還有投資人認爲管理人能力不足,導致未能及時退出。“融琿6號其實是有退出機會的。”有投資人表示,2018年1月,美凱龍A股上市,加之指數行情火熱,紅星美凱龍H股股價曾攀至13港元以上,如果此時減持、基本可以挽回損失,但信託經理沒有抓住短暫的窗口期。目前紅星美凱龍H股又跌回到6港元左右。“現在信託公司就這樣耗着,也不說怎麼辦。”

爲何信託經理未能及時減持?有私募基金人士向《紅週刊》記者提供了一種猜測:通常由於擔心對股價產生負面影響,擬IPO公司對股東方上市不久即減持都是持反對態度的,尤其是作爲基石投資者和錨定機構,可能會就減持節奏和上市公司達成默契,這也是掣肘不少投資機構減持行爲的重要動機。

對於上述疑惑,中融信託公關部門人士向《紅週刊》記者表示,由於信託產品的信披原則和保密義務,不便詳細回覆。

港股IPO打新“好看不好喫”

已有多家信託公司折戟

融琿6號的經歷並非個案,2015年前後的企業“出海潮”伴隨着大量的一級市場投資機會湧現。《紅週刊》記者瞭解到,中融信託當時發行了多隻投向港股IPO的產品,但結果大多不盡如人意。譬如中融信託·港融通8號,官網就顯示,港融通8號2期截至2018年9月的最後淨值爲0.1871,4期的最後淨值爲0.3260;港融通2號投向新確科技(01063.HK)配售、配售價0.245港元,截至2019年3月的最後數據,港融通2號淨值爲0.0658,而新確科技在歷經2015年上半年的暴漲後,目前已跌成了仙股,交投清淡,日成交量僅幾萬港元;中融·融臨58號聯想控股港股IPO集合信託計劃發行於2015年6月,產品期限原爲12個月,但截至2019年12月底仍在存續,且淨值僅有0.4519;融臨55號投向國聯證券港股IPO、最新淨值0.3994,國聯證券發行價8港元、目前市價不足2.5港元……或許是因爲風險太大,有中融信託銷售告知記者,近期已經沒有類似的、投港股IPO的短期信託計劃在售。

除了港股外,中融信託還曾發行了多隻投向A股一級/一級半市場的信託計劃,但2015年以來A股大幅震盪,有些產品因未能順利退出也引發了糾紛。譬如《紅週刊》此前刊發的《同濟堂借殼增發價倒掛,投資人、中融信託、盛世景美夢變“噩夢”》一文,這曾報道了中融信託·助金80號信託計劃募資用於參與同濟堂的定增,但由於定增價和市價倒掛,到期後仍未能減持退出,引發了中融信託、投資人、管理人盛世景之間的內訌。

在整個信託行業,不止有中融信託“踩雷”港股IPO業務。據《廣州日報》報道,民生信託2018年發行的“至信485號中概行業甄選2期”集合信託計劃通過QDII資管計劃、持有小米集團股票,應於2019年12月中旬到期,因小米集團上市後股價低迷,信託計劃淨值虧損未能退出。民生信託方面提出:(1)按最新淨值贖回;(2)展期一年且不能隨時贖回。如此態度引起了投資人的不滿。

“整體來看,港股打新在2018~2019年的平均收益率大概是30%。”對於港股打新業務,李金龍舉例稱,以恒生指數表現不佳的2018年爲例,個股上市當日破發率也不會超過30%、且不同行業的破發率不同。基於此,“我們在做港股打新的時候,會選取破發率較低的行業,閒置資金會做現金管理、用美元債券來回避破發帶來的虧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