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商平臺拼多多發佈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拼多多三季度淨營收爲人民幣33.7億元,同比增長697%,好於市場預期。

淨利潤方面,拼多多三季度歸屬於普通股東的淨虧損爲10.983億元,去年同期爲2.214億元。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平臺第三季度的虧損相比上季度的8.157億元,環比收窄至7.9億元。

營收上升 用戶數量增加

據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2018年9月30日,拼多多平臺GMV達3,44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86%;年度活躍買家數爲3.86億,同比增長144%;平臺移動客戶端平均月活用戶數爲2.32億,較去年同期增長226%;活躍買家年度平均消費894.4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9%。

在年度活躍買家方面,第三季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數新增4200萬,平均月活用戶新增3700萬,活躍買家的年度平均消費額環比上漲17.7%。截至2018年9月,拼多多與手機淘寶、京東的重合用戶數分別達到了9580萬和6351萬。另外,自第二季度以來,國美電器、噹噹網、小米等品牌先後入駐拼多多,目前已有500餘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入駐拼多多品牌館。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中提到2018年第三季度,拼多多的研發費用增加至3.32億元,同比增長828%,平臺研發投入佔比攀升至9.8%。增加主要是用於技術投入,運用基於分佈式人工智能架構的深度學習模型,持續提升產品及推廣推薦的精準度。同時,技術成爲平臺打擊假冒商品的利器。僅9月份,拼多多平臺就主動關閉了涉嫌違法違規的店鋪5500多家,下架問題商品超過770萬件,前置攔截疑似假冒商品連結超過300萬條。

曾陷“山寨”風波 親自動手清除假冒僞劣

據家電網瞭解,在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上,黃崢也正面回應了部分商家傍名牌的問題。他說,上市後,拼多多共計被媒體和公衆點名涉及的山寨和傍名牌現象的品牌共計50餘個,仔細調查發現,其中20多個從未在平臺出現過。對其餘30多個涉及假貨和傍名牌的產品,平臺已全部完成清理工作。

此前,由創維發起的對拼多多平臺上假冒品牌商品的聲討令其陷入了“山寨”風波。一時間,媒體羣而攻之,在7月28日事件開啓之後,至8月1日拼多多總市值爲總市值227.87億美元,相比較上市當日最高300億美元市值,已跌去7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11月15日,美國做空機構BlueOrca發佈做空報告稱,拼多多誇大了公司營收和GMV,少計算了人力成本及虧損額,拼多多市場價值虛高。

拼多多上市的背後 農村電商的崛起

在當初的招股說明書中,拼多多將自己定義爲“新電商”,並在多處強調“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有趣、交互的購物體驗是其高速增長的關鍵”,並提到了低線城市消費勢力(spending power in lower-tier cities)的崛起和數量龐大的小微企業對電子商務的迫切意願。業內人士分析,對於縣域地區的低收入羣體而言,APP內購物依然存在着較高的學習門檻,品牌商的正品價格也部分抑制了用戶的消費慾望。而拼多多則藉助微信社交平臺,以低價拼團模式切入這個市場,這部分客戶既能熟練操作微信,也容易被低價商品所吸引,自然容易成爲拼多多的用戶。

除了背後快速增長的用戶,拼多多還有“價廉”這一“法寶”:9.9元可買30包原木抽紙,328元能買一臺24英寸高清電視,498元可買臺雙門冰箱……然而在這背後支撐的,除去一部分補貼和優惠券外,就是山寨品牌。

行業人士告訴家電網,低收入羣體固然容易被低價商品吸引,但作爲消費者,追求的永遠是質優價廉,質在價前。賣家的傍名牌嚴重損害了消費者體驗,中長期來看,若平臺不能有效解決傍名牌問題,消費者遲早要流失;而問題是,平臺若根治了這個現象,持續的低價優勢又從哪裏來呢。

上市之後,拼多多離成功依然前路漫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