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江水產研究所陳大慶:十年禁漁可讓長江魚類週期恢復)

步入2020年,伴隨長江新禁漁規定正式施行,“長江十年禁漁”再度成爲公衆熱議的話題。1月3日晚,圍繞爲何本次長江禁捕時間由階段性禁捕轉向常年禁捕,禁捕將會爲長江帶來怎樣變化等問題,新京報記者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黨委書記陳大慶進行了對話。

陳大慶表示,當下長江珍稀資源岌岌可危,十年禁漁對於長江生態資源的恢復與保護是“非常及時有效的措施”。同時,因長江自然捕撈量在全國水產品市場佔比較小,禁捕不會爲市場供給帶來較大影響。


長江開啓十年禁漁

2019年12月27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明確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天然水域實行暫定爲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在媒體採訪中表示,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是有效緩解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的關鍵之舉,是踐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具體舉措。

新京報記者發現,在新禁捕措施步入實施階段後,“長江十年禁漁”獲得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截至1月4日,#長江十年禁漁#在新浪微博上的閱讀量高達5.9億,並於1月2日和1月3日連續兩日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單。

與此同時,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發佈的一篇有關“長江白鱘或已滅絕”的研究論文得到廣泛關注。網友們紛紛在網上發聲“長江是該禁漁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長江生態岌岌可危

就“長江十年禁漁”一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黨委書記陳大慶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十年禁漁的措施對於當下的長江環境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受到人類活動影響,長江流域近年來的整體資源狀況並不樂觀。目前長江流域中大約有1000多種生物,包含魚類約400餘種。雖然國家的資源保護工作對長江“四大家魚”等重要資源的恢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長江白鱀豚、江豚、中華鱘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仍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

以被大衆熟知的中華鱘爲例,其產卵場原位於金沙江宜賓江段,1981年葛洲壩截流後則被迫阻隔在葛洲壩下產卵,每年仍可維持一定數量的產卵羣體和產卵量。然而,受到長江上游梯級水電開發的進一步影響,自2017年開始,中華鱘已連續3年沒有出現自然繁殖行爲,長江水產研究所在葛洲壩下最近的監測發現,其繁殖羣體已由1000多尾降低至僅二三十尾。

此外,長江江豚的數量也在近幾年穩中有降,僅維持在1000頭左右。長江白鱀豚更是被宣佈功能性滅絕。2019年12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團隊還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長江白鱘可能已經滅絕。

在陳大慶看來,長江流域的資源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江湖組合的下降,長江污染物的排放,航道、碼頭、橋樑等交通建設,以及人類捕撈都是影響生態發展的重要原因。“原先與長江通江的湖泊有百餘個,但伴隨圍湖造田等人爲活動,與長江通江的湖泊如今也僅剩下了洞庭湖、鄱陽湖和石臼湖3個,江湖組合的減少也會明顯影響到魚類總量。”陳大慶表示。

禁漁將爲物種帶來恢復週期

爲減少人類活動影響,保護長江流域的漁業發展,捕撈管控成爲了最先被實行的控制手段之一。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我國在18年前就曾推出有關長江的短期禁漁計劃。2002年,原農業部發布在長江流域試行春季禁漁的通告並指出,自2002年起,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葛洲壩以下至長江河口水域實行禁漁;自2003年起,每年2月1日至4月30日,雲南省德欽縣以下至葛洲壩以上水域實行禁漁。

那麼,本次禁漁時間爲何由3個月延長至10年之久?陳大慶表示,先前的春季禁漁確實對資源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長江流域有近30萬漁民,整體的捕撈強度相對較大,下半年的捕撈會慢慢抵消上半年的春季禁漁效果。

而實際上,魚類的恢復需要一定週期,短生命週期一般也在3至4年,中華鱘等物種則需要十七八年。在這種情況下,全年禁漁逐步被納入到考慮範圍之內。長江十年禁漁的舉措或許可以讓部分魚類得到二三個世代的恢復。但是,10年的時間究竟夠不夠?10年後的下一步又將邁向何方?這些問題還需結合屆時的情況再判斷。

十年禁漁只是恢復生態中的一環

陳大慶指出,十年禁漁只是恢復生態中的一環。除此之外,長江資源的保護與恢復還需要更多措施共同促進。在未來,相關部門還會持續通過增殖放流等方式,主動增加魚類資源,恢復自然水域資源;通過三峽工程的生態調度讓魚類自然活動再現;推動江湖聯通,進行產卵場的重建和修復;對珍稀物種進行遷地保護,對瀕危物種建立救護中心;管控污染物排放,結合湖長制、河長制等保護水體水質環境。

對於長江禁漁後國內市場可能產生的供應影響,陳大慶表示,該規劃大體上不會對於國內市場的水產品供給帶來較大的影響。目前,我國一年的水產品的產量大約在6000多萬噸,而實際上來自長江的自然捕撈量僅有10萬噸左右,在整體市場中佔比較小。對於退捕漁民的安置情況,國家也會有相應的轉產轉業安置、補助資金、技能培訓及社保等後續措施。

在陳大慶看來,長江十年禁漁規劃是基於我們國家生態環保新形勢的要求,是一個“非常及時有效的措施。相信在這一措施的帶領下,配合其他措施並進,將會起到在未來10年逐步恢復長江資源的效果。”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何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