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家歡”其實不是一個新名詞了,國產電影,尤其在各個節日檔口,會有很多電影打着“閤家歡”的旗號作爲宣傳核心。

爲什麼?其實原因很簡單,閤家歡,顧名思義,就是全家都快樂,詞語本身出自清朝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之後大都用來形容全家老小合拍的照片。

而我們說的閤家歡電影,即是適合一家人共同欣賞的影片。

無論在電影世界,還是現實生活,這些觀衆,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觀衆羣體,很難拒絕閤家歡。

閤家歡電影已經慢慢成爲人們釋放生活與工作壓力的出口,成爲一種全新的過節方式。

很多人都期盼節假日能從繁忙的工作中抽離出來,帶着一家老小,去影院看一場給全家帶來歡樂的電影。

這個概念,就像一劑潤滑油,也像一劑粘合劑,滿足各個年齡階層的人對美好生活,故事和結局的嚮往。

正因如此,閤家歡電影對維持家庭快樂輕鬆的氛圍,甚至維繫社會和諧都充滿了積極意義。

尤其到了中國傳統的農曆佳節,比如春節,元宵,端午,中秋,人們對這種老幼咸宜、舉家同歡的閤家歡電影就更是渴望。

其實,“閤家歡”電影本身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它不像“動作片”“懸疑片”這樣概念界定清晰明確,也不屬於任意一種商業類型片,反而類型頗多,包羅萬象。

一部閤家歡電影,可以既是奇幻片,又是動作片,如《捉妖記》,也可以既是懸疑片,又是喜劇片,如《唐人街探案》,只要符合“閤家歡”的屬性,它就是一部閤家歡電影。

中國閤家歡電影的由來其實非常模糊,因其概念的產生是一個逐漸被認識和發掘的階段,故其由來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演化過程。

巧的是,傳統意義上的閤家歡電影,似乎是從香港開始的。

早在1989年,就有一部名叫《閤家歡》的電影在賀歲檔上映。

該片由高志森執導,香港著名演員許冠文、黃百鳴、許冠英、鄭文雅、王祖賢等主演,以家庭爲核心概念,講述了一個大陸人去到香港後,發生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它以喜劇爲題材,想要極力反映八十年代末九十初內地和香港兩個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

放棄過於深沉的解讀,其本身的“全家快樂”的輕鬆屬性,讓它成爲內地觀衆喜歡上的第一部“閤家歡”電影。

從此,閤家歡電影的概念纔開始慢慢被拓展,被熟知,被接受。

到了二十世紀年代初,香港的閤家歡電影正式風靡起來。

彼時的閤家歡電影常常以家庭爲核心,戲仿或挪用時下熱門的話題,爲觀衆製造談資和參與感。

1992年的《家有喜事》,就是內地觀衆最爲熟知的一部閤家歡電影, 張國榮、周星馳、張曼玉、吳君如、黃百鳴這些風靡華語影壇的名字,全都出現在了這部《家有喜事》中。

看海報的第一觀感是什麼?喜慶,不僅應和了題目中的“喜”字,而且突出了其一家人其樂融融的電影基調。

《家有喜事》其實是一部無厘頭搞笑喜劇,也是香港最成功的喜劇之一,位列1992年香港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二名。

故事圍繞常家一家的愛情和親情,講述性格各異的常家三兄弟,愛情和生活經歷了重重波折和考驗後最終圓滿的故事。

電影中,各路影星極盡搞笑之能事,用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豐富的面部表情,將“閤家歡”三個字詮釋地淋漓盡致,同時也讓這部電影變得老少咸宜,雅俗共賞。

比如飾演gay裏gay氣老二常騷的張國榮,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骨子裏。

比如飾演花心老三的周星馳,則無時不刻不在泡妞,套路滿滿。

最後,電影在四對有情人,穿上禮服婚紗舉行的八人婚禮中結束,有波折有感動,有親情有笑聲,閤家歡的家,似乎就是《家有喜事》了。

如果老少一家一起觀看這麼一部電影,不僅能收穫歡聲笑語,還能解除家庭隔閡,何樂而不爲呢。

這之後僅用了一年,閤家歡電影的路子就越來越野,它開始雜糅多種類型、兼收幷蓄,用無厘頭、拼貼、戲仿、挪用、互文以及反諷等多種電影技巧作爲創作手法。

方向和創新越來越多的同時,好的閤家歡電影也開始如雨後春筍,無厘頭惡搞鼻祖《東成西就》就誕生於此時。

卡司更加豪華,可以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全明星陣容:張國榮、林青霞、梁朝偉、張學友、張曼玉、梁家輝、劉嘉玲、鍾鎮濤、葉玉卿、王祖賢。

腦洞開到了天上,哪怕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裏面的種種經典臺詞和橋段到今天仍然有讓人開懷大笑的力量。

比如,老闆來根香腸,三花聚頂神功,表妹你還是那麼銷魂,以及梁家輝驚豔的女裝扮相,光是想想那個畫面,就能笑出聲。

當然,閤家歡並不意味着丟失其本身的“電影”屬性。

《東成西就》本身除了搞笑功力十足,其出色的劇本,天馬行空的想象,純熟的喜劇手法,無厘頭的表演方式,超快的節奏,流暢的武打,鮮豔的顏色與美術,放之彼時的電影市場,也堪稱一絕。

從《東成西就》開始,“家”的概念越來越寬泛,無厘頭搞笑反而越來越明顯,觀衆的年齡層次被進一步拉開,“閤家歡”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

同年上映的《花田喜事》,則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

古裝喜劇中出現的“簽名”梗。

劇情中插入的“同性戀”梗。

甚至奔馳馬和傳呼蛙,簡直刷新了觀衆的三觀,在取得良好“笑果”的同時,閤家歡電影的概念被進一步豐富和拓展。

但令人遺憾的是,放眼當下中國電影市場,閤家歡類型的作品並不多見。

大家常常把它和“喜劇片”或“賀歲片”混淆起來,有些乾脆認爲“閤家歡”拉低了觀影門檻。

實則不然,一部真正的閤家歡電影,不僅大人也能動了心,小孩也能入了神,比如2015年豪取24.38億票房的《捉妖記》。

對大人來說,其製作精良,世界架構新奇,故事邏輯嚴謹,人物動機合理,是一部出色奇幻片,既能帶來笑聲,又有美好結局。

對孩子來說,妖怪世界的萌物們最可愛不過,跟着爸爸媽媽去看一部“小妖怪”找媽媽的故事,也充滿了新鮮感。

正因爲閤家歡電影多出現在賀歲檔期,衆多觀衆此時都有大把空餘時間走進影院,一來爲來年討個好彩頭,二來取個大團圓的意思,所以它早已成了賀歲檔不可或缺的題材。

若一部影片能在家庭內部劃出成人和孩子深入互動的空間,堪稱一部賀歲檔電影能達成的極好使命,卻也是眼下中國電影最缺的功能。

所以一部好的閤家歡影片,是有撐起整個大盤的能力的,比如《捉妖記》。

縱觀今年賀歲檔,風起雲湧的聖誕元旦檔期,甚至延伸到春節檔期,或許只有一部電影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閤家歡”——《武林怪獸》。

爲什麼這麼說?這部電影暗含了我們之前提到的關於“閤家歡”的所有屬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它是一部賀歲喜劇電影。類似早期的閤家歡,《武林怪獸》雲集了一衆大咖明星: 古天樂、周冬雨、陳學冬、包貝爾、郭碧婷、王太利、吳樾、潘斌龍、孔連順、方中信等等。

他們在電影中極盡搞笑能事,藉助一個圓融自洽的故事和人物本身的合理動機,製造了充足的笑料。

整部電影氛圍輕鬆,情節吸人,新梗不斷,笑聲不停。

其次,在圍繞故事內核的基礎上,《武林怪獸》雜糅了諸多電影類型,博納的這波操作在之前的賀歲檔中還未見過。

武俠、奇幻、喜劇、動作等元素的融入,不僅增添了影片的戲劇性和觀賞性,更豐富了其文化維度,無形中增加了影片的現實指涉意蘊。

第三,《武林怪獸》在影片中,很好的劃出了成人和孩子深入互動的空間。

故事本身關乎江湖,也關乎人性。

成人在觀影時,不僅能享受輕鬆愉悅的觀影氛圍,而且有諸多思考和下探的空間,比如對人性的鍼砭,對現實的隱喻以及對江湖這個概念的延展。

而孩子們,則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這隻名叫“招財”的可愛小怪獸中。

除了吉祥的名字,其出色的視覺效果和精緻的建模技術,讓招財不僅性格鮮明突出。

而且形象萌態可掬,打開孩子想象力的同時,其經歷也能引發孩子對“正義”“合作”等基本概念的辨識。

最後,閤家歡電影都需要一個美好的結局,這一點不妨劇透一下,《武林怪獸》的結局,絕對符合所有觀衆的期待。

其超正的三觀,配合密集的笑點和新穎的類型,撐起整個賀歲檔大盤亦不爲過。

12月21日,我們親愛的家人,值得上這部難得一見的閤家歡,趕快帶他們去電影院看看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