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人零售門店是一種“新零售”,結合線上的技術(如微信掃描進門、移動支付等)和線下的場景,相比傳統零售門店看似在房租和人工方面具備一定成本優勢,但從實際情況看,整體運營成本卻很高。相比無人零售門店的自動化程度、購物過程的“科技感”,消費者更關心是綜合性的消費體驗。

文丨圳論評論員 謝仕亮

2017年還被業內人士稱爲“無人零售元年”,僅過兩年,爲何無人零售門店出現“停業潮”

無人值守、“碼”上就走,大數據預測消費習慣、智能防盜識別系統……衆多新科技加持的無人零售在2017年閃亮登場。衆所周知,2017年被業內人士稱爲“無人零售元年”,無人貨架一夜之間擺在了不少城市的街頭,很多無人超市也開門大吉。

如今,兩年過去了,作爲零售界的新寵,無人零售給外界的印象仍更多停留在技術層面,以至於不斷傳出關張的消息。2017年當年,上海首家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便傳出關門的消息;2018年2月,成都的無人貨架項目GOGO小超被曝停運;去年4月,廣州新河浦路的無人零售店愛士多突然關門。另外,寧波、無錫、濟南等地的首家無人零售門店也都先後宣佈停業。根據媒體的調查,一些無人超市,甚至直接改成了正常的超市,其中不乏知名電商平臺旗下的無人超市。大量無人零售紛紛倒下,讓2017年攜資本和技術而來的無人零售風光不再。

2017年還被業內人士稱爲“無人零售元年”,僅過兩年,爲何無人零售門店出現“停業潮”

無人零售門店發生“停業潮”的原因其實不難尋索。一方面,運營成本並不如想象中的那般低。無人零售門店是一種“新零售”,結合線上的技術(如微信掃描進門、移動支付等)和線下的場景,相比傳統零售門店看似在房租和人工方面具備一定成本優勢,但從實際情況看,整體運營成本卻很高。無人零售門店的貨物自動識別設備和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建立起來的運營系統,前期都需要高昂的投入,後期的維護成本也不是小數目。加上在物品丟失和技術性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其實無人零售門店的運營成本並不低。

另一方面,“無人”雖很新鮮,但便利與實惠更重要。“無人”有時候是盔甲,有時候也是軟肋,在現實的商品交易場景中,很多商品是需要去講解、去體驗的,無人零售門店因爲沒有店員值守,很難做到讓用戶體驗商品,這種功能做不到,它就變成一個“線下提貨點”,這對於很多城市來說必要性並不大。當前的無人零售門店大多是自助消費、自助支付的形式。對於消費者來說,“新鮮感”過後如果在價格上沒有很大的誘惑,吸引力可能就不會像其剛剛推出時那樣強了。相比無人零售門店的自動化程度、購物過程的“科技感”,消費者更關心是綜合性的消費體驗。由此而言,無人零售的核心不應該是“無人”,而應是便利和實惠。

2017年還被業內人士稱爲“無人零售元年”,僅過兩年,爲何無人零售門店出現“停業潮”

當然,給很多無人零售門店致命一擊的還是資本的退潮。正如創投人士所言,不少投資人逐漸發現,盲目擴張的無人零售項目無法取得場景貼合度、補貨成本、用戶貼合度等多方平衡,大規模融資難以持續。資本於是逐漸迴歸理性,不再傻投錢了。

諸般因素交相併陳,讓無人零售遭遇“停業潮”,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將從此走向消亡,事實上遭遇“停業潮”從某種層面上而言,是其必經的一次行業“洗牌”。其實,在無人零售行業出現倒閉潮的同時,一些新的無人零售店卻在開張,而新開張的無人零售門店,則更爲智能。比如,有的利用視覺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構建店型機器人大腦和眼睛,實現用戶的身份驗證,用戶可掃手進店,直接購物,拿了就走,無需結賬,消費體驗大大提升。

2017年還被業內人士稱爲“無人零售元年”,僅過兩年,爲何無人零售門店出現“停業潮”

此外,無人零售與傳統零售深度融合也是一種走向。時下,一些傳統門店已開始藉助新技術提升消費體驗,自助結賬逐漸成爲不少超市的“標配”。消費者將所購商品放進一個購物籃裏,屏幕上就能自動顯示商品明細及價格,消費者掃碼即可支付。這意味着,新技術與零售融合的趨勢不可逆轉,越來越具備科技感的生活註定加速到來。無人銷售不會跟隨“停業潮”而變得無人問津,依舊有着廣闊發展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