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君達】

美國社會有着"尊軍"的傳統,在美國旅行過的朋友們大多見識過航空公司允許軍人提前登機,我國網上也流傳着商務艙客人給軍人讓座的段子。

從蓋洛普數據來看,美國軍隊在1990年以來的對機構信心(confidence in institutions)比較中始終高於其他機構;2018年的調查裏,美國民衆對軍隊(74%)、小企業(67%)和警察(54%)的支持率遠高於包括教堂、法院、媒體在內的其他系統(均低於38%)。在美國大多數的文化產品中,部分作品對美軍的吹捧達到肉麻的程度,如最近某遊戲中美軍的"維和部隊"形象與美軍拋棄庫爾德"盟友"交映成趣。對美軍持批判態度的創作人則往往格外謹慎,多將關注點集中在反思戰爭、個人作惡或者政客腐敗上。

我們知道美國軍隊(和警察)時常爆出醜聞,那麼爲何美國人往往對軍隊(和警察)團體的觀感如此正面?是否僅僅是媒體選擇性報道的結果?一些學者認爲,美國的兵役制度與現在美國社會、政客對軍隊的態度有着重要關聯。

美國軍隊(資料圖/IC photo)

美國志願兵役制的由來

自殖民地時期起,美國在戰爭時期廣泛使用兵役制度募集兵員,作爲對志願兵和傭兵的補充;美國徵兵法具有顯著的時限性,隨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在戰時、戰後進行調整。殖民地時期的十三州規定所有健康適齡男性參加民兵訓練。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雙方首次對美國全國範圍內的民衆進行徵召。

美國的兵役制自建國初期便具有幾個特點:

(1)美國兵役針對兵員不足的情況主要有兩條解決思路,即提高志願兵的薪水和徵召義務兵。由於美國社會具有強烈的自由主義風氣,一些人反對政府強制徵兵,贊成提高薪水的"自由買賣"。這種爭論曾多次出現,例如一戰時期威爾遜總統和大羅斯福曾就兵役進行交鋒。

(2)美國存在着逃兵役的傳統。早期的被徵召者能夠付錢讓人代服役;北軍服兵役的168649人中,共有117986人是代人服役。這一制度在後來大規模徵兵中被廢止,但有錢人能夠逃兵役、甚至"付錢僱人打仗"的認知在美國內戰時期便已經存在。除此之外,一些人則以政治信仰爲由逃脫兵役,甚至臨陣脫逃,並在戰後以此爲榮。

(3)美國的義務兵役從一開始便遭遇出於種種原因的反對聲音,例如麥迪遜總統在1812年試圖徵兵時被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指責違憲,1863年紐約徵兵暴動就是愛爾蘭移民出於戰局不利、同情南方、對富人交錢逃兵役不滿等因素髮起,在日後的兩次世界大戰、越戰等軍事行動中,美國的反戰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部分宗教人士和指控軍事法庭迫害新兵的活動家也反對義務兵役。

(4)美國兵役制從最初就設計不同權力集團的利益之爭,早期的美國聯邦政府致力於從殖民地各州手裏拿回徵兵權,議會則通過設計徵兵法案限制總統權力。

(5)由於大量反對聲音的存在,美國的兵役制度在實施手段上具有較大彈性,強制服役與戰爭宣傳並行。以一戰時期爲例,美國政府使用美國公共情報委員會、美國勞工聯合會等機構進行戰爭宣傳、煽動反德情緒,號召公民自願參軍。而在志願兵無法滿足軍隊需求的時候,美國政府也從不憚於頒佈徵兵法律、擴大強制徵兵範圍,甚至有選擇性地多徵召"不太可能成爲熟練工人"的低收入人羣、黑人和移民羣體。

一戰時美國的徵兵廣告

美國共經歷過內戰、一戰、二戰和冷戰四次全國義務兵役制募兵。二戰時期美國的軍事動員達到史上高潮,皮尤公司數據顯示,1941-1945年間有將近9%的美國人口在軍隊服役。

二戰末期,在冷戰和青年人口(誕生於生育率低的大蕭條時期)減少的壓力下,美國的部分鷹派人士主張保留選擇性服役系統(SSS),認爲義務兵役是保障志願兵源的基礎[1],美國政客也將對兵役的恐懼當作鼓勵社會良好風氣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美國兵役制規定,自願服役者能夠優先被分配到較安全的崗位,而擁有正式工作、較高學歷和已婚人士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免兵役優惠。

1 2 3 4 下一頁 餘下全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