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人员观测结果显示,南大洋经历了从海水表面到2000米深度的快速变暖,其升温速度约是全球海洋变暖速度的两倍,由此显示了全球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变化呈现出显著差异。此前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将有所下降。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发布《2018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该声明指出,2015年~2018年是自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的年份。2018年,全球变暖仍在加速,导致上层海洋热含量创新高,达到历史峰值;海平面高度持续上升,全球平均海平面比2017年上升3.7毫米,创历史新高;北极海冰面积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南极海冰面积在9月底~10月初达到当年峰值后迅速缩减,到2018年年底月均海冰面积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升高

该声明显示,2018年,全球许多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升高,包括太平洋大部分地区、西印度洋、热带大西洋以及北大西洋。

2017年11月~2018年2月,位于南太平洋的塔斯曼海出现海洋热浪,海水表面平均温度高于正常水平2℃研究人员称,这一现象与新西兰异常温暖的天气有关。2018年,新西兰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和最热的1月。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2019年年初,欧洲冬季气温创下历史新高,北美地区却异常寒冷,澳大利亚则经历热浪侵袭。从年初到5月,由于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使得海水温度偏高,预计将导致全球地表温度高于正常水平,尤其是热带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南大洋变暖速度最快

海洋能够吸收存储大量的二氧化碳。研究表明,被温室气体捕获的90%以上的热量都进入了海洋。

该声明指出,2018年,全球海洋热量含量持续上升,海洋上层700米以及上层2000米的海洋热量含量均创下新纪录。

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海洋变暖的速度与全球气温上升保持了同步。

据《科学》杂志报道,一些模型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全球海洋最上层2000米的温度将上升近0.8℃。

此外,根据对比观测,全球海洋并不是平均变暖。该声明显示,海洋变暖速度最快的是南大洋,那里的变暖现象已经到达海洋最深处。

研究人员观测结果显示,南大洋经历了从海水表面到2000米深度的快速变暖,其升温速度约是全球海洋变暖速度的两倍,由此显示了全球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变化呈现出显著差异。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该声明再次证实了当前人类面对的严峻事实,应对全球变暖的努力赶不上气候变化发展的速度。

南极海冰面积接近历史最低

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因素主要包括海水热膨胀、冰川和冰帽融化以及极地冰盖消融。由于冰盖储存了全球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极大,其中南极冰盖的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据估计,如果将南极洲的冰量全部转化成海水,大约将使海平面上升57.2米。

该声明显示,由于南极洲冰川流量的增加,南极洲外围冰盖的质量正在下降。2018年9月底~10月初,南极海冰面积在达到当年峰值后迅速缩减,到年底月均海冰面积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海洋“死亡区”持续扩大

海洋低氧区或缺氧区被称为海洋“死亡区”,因为绝大多数海洋生物都无法在该区域存活,科学家曾警告称长此下去众多海洋生物将濒临灭绝。

该声明指出,最新的观测和数值模型均表明全球海洋的氧气量正在持续减少。全球海洋低氧区数量不断增加,近乎无氧的“死亡区”面积不断扩大。

据统计,自1950年以来,全球海洋“死亡区”数量从不到50个增加至目前的至少500个,面积已剧增数百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球自转会影响洋流,海洋本来就存在自然形成的低氧区域,而全球变暖则会为海洋低氧区的形成推波助澜。此前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将有所下降。科学家指出,随着海洋低氧区不断扩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许多物种被迫离开深海栖息地前往含氧充足的海域,这意味着它们将不得不为争夺新的生存空间而展开残酷竞争。

· END ·

来源丨中国海洋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