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編委會主任宋昆、《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教授彭禮孝分別發表致辭。《當代建築教育》是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和《城市·環境·設計》(UED)共同主辦的學術性期刊,由全國各高校院長、國際建築協會代表、國內知名建築師擔任期刊編委。

編輯:Cheer

《當代建築教育》編委會成員合影© UED

- 01 -

《當代建築教育》創刊編委會

2019年4月12日,《當代建築教育》創刊編委會於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圓滿舉辦。《當代建築教育》是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和《城市·環境·設計》(UED)共同主辦的學術性期刊,由全國各高校院長、國際建築協會代表、國內知名建築師擔任期刊編委。期刊涵蓋建築學及其相關學科,以推動當代建築教育的交流、研究與發展爲宗旨,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建立國內外建築院校的深度合作,成爲廣大師生交流教學思想、研討教學方法、介紹教學成果、提供專業資訊的高水平學術平臺。

《當代建築教育》編委會現場© UED

會議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常務副院長,《當代建築教育》執行主編孔宇航擔任主持。《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編委會主任宋昆、《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教授彭禮孝分別發表致辭。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當代建築教育》期刊副主編趙建波進行了期刊介紹。編委會成員就期刊辦刊方向雜誌內容國際影響力與國際合作編委工作機制等幾個議題展開討論,爲後續工作奠定紮實基礎。

《當代建築教育》執行主編孔宇航主持會議 © UED

《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編委會主任宋昆在致辭談到:我們要堅持和明確辦刊的初衷,創辦雙語刊物,是中國建築教育對外的傳輸出口。我們希望藉此機會傳達中國建築教育的聲音。引起對建築教育的討論和爭鳴。

《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編委會主任、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黨委書記宋昆發表致辭 © UED

《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主編彭禮孝在致辭中表示:《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的創辦旨在搭建關於建築教育的學術平臺,增進國內外建築教育的交流。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在近年來舉辦了“霍普杯國際競賽”“國際建造大賽”等一系列跟建築教育相關的活動。這本期刊的創辦對之後的學術交流、國際交往等方面也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教授彭禮孝© UED

《當代建築教育》期刊副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趙建波進行期刊介紹© UED

- 02 -

編委發言

丁沃沃:這本期刊的創辦,讓我對現在的建築教育有了一些反思。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我們的學生應該對自己有所規劃,學到知識需要自己吸收打包。我們要培養有自主性的人才,教育也不能只是獲取知識,還要提高綜合素質。在現代建築教育的轉型時期,希望能產生新的建築教育理論和知識,來幫助建築教育體制的更新。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丁沃沃 © UED

韓冬青:《當代建築教育》這本期刊前面有“當代”爲定語,提醒我們應該關注當下。一個新的雜誌要有生命力,要有個性。個性從哪裏來?需要我們提供思想,記錄一個時代的思考,代表一個時代的方向。我們應該通過雜誌探討,設立有價值的欄目。另外,我們的團隊應該注入新鮮的血液,爲雜誌提供具有生機和活力的新思路。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韓冬青© UED

杜春蘭:在現在這個多維化的時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各種信息和可能性使當代世界干擾因素太多。因此,在這個時代,做《當代建築教育》期刊很必要,但現在各種各樣的信息如此雜糅,如果被吸入當代碎片訊息的潮流中,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初衷和聲音。所以我們必須要堅定的傳遞自己的立場內在精神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院長杜春蘭© UED

朱玲:《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的創立,讓我對於大行業的融合有一些想法,我們的建築教育是否可以將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納入學科羣,甚至延伸到更廣闊的範圍,例如:建築和傳媒、工程、計算機等。在如今,建築學不能再獨善其身地解決問題,要與其他學科交叉相互影響。所以我想我們的期刊裏能否有這樣的板塊,納入行業融合的概念。

瀋陽建築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黨委書記朱玲© UED

李曉峯:一本新雜誌誕生,在中國建築教育史上可能會留下重要的一筆。做一本雜誌最難得的是高質量的稿源和持續的產出。首先我們要有穩定的編輯隊伍,高質量的編輯是高質量期刊的保障。其次,我們不僅要關注作者羣,也要定位我們的讀者羣。讀者要面向從事教育的人、研究建築教育的學者還是接收教育的學生?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李曉峯© UED

鮑莉:《當代建築教育》期刊在媒體發達的時代創辦。我們不僅要立足當下,更要面向未來,在時空上有更多延展。世界發展如此迅速,每天都會產生很多的變化,但其實建築學的內核沒有改變,我們在多元中還是要有明確的堅守。應該有一個專欄,強調內核。另外,教學主體是學生,雜誌的受衆主要也應該是學生,我想我們的期刊會是一個容納他們聲音的平臺。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鮑莉 © UED

張利:《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的創辦是國際和中國建築界的一件大事。現在,網絡媒體如此發達,所呈現的都是破碎的、淺層次的信息。而紙媒,能讓人們深度閱讀,更多的去思考。我認爲我們的期刊應該有鮮明的立場,強調自己的個性和主張,有時候反對比接受更重要。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張利© UED

李翔寧:我覺得我們期刊中文內容和英文內容要有差異性。我們是否應該寫關於中國特色的東西,即使是西方建築師的研究,也是應該講講該建築師對中國的影響。此外,我們可以加強國內外院校之間的良好交流溝通。一些建築教育的素材,歷史理論的研究,也可以納入我們所考量的範圍,成爲期刊的專欄內容。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副院長李翔寧© UED

雷振東:五四運動時期,《新青年》是很厲害的雜誌。建築是個古老的行業,很難讓它變化或創新,但在現在這個轉型的時代,市場洪流的發展格局下,更容易產生新的文化思潮,這本雜誌也許會有《新青年》的特色,能提供給建築界前沿的訊息和新鮮的思想。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常務副院長雷振東© UED

孫澄:現在的建築教育正處在行業轉型的階段,我們在研究建築教育規律、經驗的同時,也應該傳播建築教育,積極推動建築教育的受衆。此外,我們要更具開放性,比如行業融合,學術交叉,探索出建築教育的新方向。《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的創辦具有時代性,我們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在現有的經驗層面有更好的借鑑和互動,這對整個建築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孫澄© UED

阮昕:首先這是一件有着非凡意義的事,在這個微信時代,我們要做一本紙質雜誌,還要做到深度有信念,這件事任重道遠。我們可以把期刊作爲一個開放性的窗口,作爲一個國內國際加深瞭解的紐帶。我們的期刊是不是可以以教育爲載體,多一些對行業的思考。讓建築教育的受衆不再那麼小衆,讓建築設計成爲通識教育。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 UED

- 03 -

《當代建築教育》編委會聘書頒發儀式

聘書頒發儀式上,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建築教育》期刊主編張頎爲《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編委分別頒發聘書。期刊正式創辦後將促進建築教育的深度交流、專業研究與卓越發展,爲未來建築師的行業成長搭建更廣闊的交流平臺。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當代建築教育》期刊主編張頎爲《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編委頒發聘書 © UED

活動信息

· 出席嘉賓 ·

莊惟敏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韓冬青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 頎《當代建築教育》期刊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杜春蘭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 澄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丁沃沃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 玲瀋陽建築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 利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翔寧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雷振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鮑 莉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李曉峯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阮 昕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 昆《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編委會主任,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孔宇航《當代建築教育》執行主編、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許蓁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副院長,數字化設計研究所所長

張春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

彭禮孝《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教授、CBC建築中心主任

趙建波 《當代建築教育》期刊副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何捷《當代建築教育》期刊副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楊崴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國際合作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昕楠天津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胡一可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風景園林系副主任、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馮琳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柳 青《當代建築教育》期刊副主編,《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執行主編

· 《當代建築教育》期刊 ·

主編:張頎

執行主編:孔宇航

副主編:何捷、柳青、趙建波、鄒穎

顧問:常青、崔愷、劉加平、孟建民、王建國

編委會主任:宋昆

編委:鮑莉、丁沃沃、杜春蘭、韓冬青、康健、孔宇航、李曉峯、李翔寧、李振宇、雷振東、歐爾·古斯特文(Ole Gustavsen)、彭禮孝、阮昕、孫澄、孫一民、托馬斯·沃尼爾(Thomas Vonier)、王澍、徐甜甜、張利、朱劍飛、朱玲、莊惟敏、張頎

(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 組織機構 ·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城市·環境·設計》(UED)

About UED

“不遺餘力”地傳遞設計之美

版權聲明|文章版權歸UED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UED Contact

Explore Mo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