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隨着張積華下達的一聲“點火”口令,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天新紀元。作爲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張積華和戰友們在艱苦的環境下奮鬥,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時隔48年,他們相聚在《等着我》節目現場,共同回首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奮鬥在航天一線24年

“點火”二字責任重大

1959年,張積華應召入伍。初到酒泉發射中心,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和茫茫戈壁灘是他唯一能見到的風景;匱乏的物資,落後的技術,極度惡劣的氣候環境,都沒有擊倒他。第一次見到衛星發射,他就對下達“點火”口令的畫面印象深刻。憑藉着對一線工作的熱愛和自身的努力,張積華在28歲這年被提拔爲發射中隊長,如願以償擔起“點火”的重任。

接任中隊長後,張積華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那天,天空罕見的烏雲密佈,直到計劃發射時間的半小時前,烏雲散去,滿天繁星。衛星順利進入發射最後階段,零號指揮員楊桓下達了“一分鐘準備”,張積華緊接着下達“點火”口令,隨着操縱員胡世祥按下紅色點火按鈕,火箭起飛了。五分鐘後,海南和湘西的監測站幾乎同時報告“星箭分離,衛星入軌”,整個基地都沸騰了,大家鼓着掌擁抱歡呼。張積華在基地堅守了24年,參與了三十餘次發射任務。於他而言,“點火”二字意味着更大的責任和更多的努力。

第一代航天人再聚首

共憶48年前青春歲月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第一代航天人的堅守。戈壁灘的氣候變化無常,第一次兩彈結合發射時,他們遇到了百年難見的特大沙塵暴,氣溫從零上六度急劇下降到零下十幾度,雙腳凍得失去知覺,但他們還是克服了極端天氣,圓滿完成發射任務。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秉承着“以場爲家,以苦爲榮”的信念,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震驚的成就。

來到《等着我》節目現場的還有幾位參與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的老航天人。其中,徐克俊是當年發射團的技師,在基地工作了43年,先後參與了100餘次發射任務,從“神一”到“神七”都有他的身影。48年前,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時,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應迪導演記錄下了這一偉大時刻,可播出片段中,只有楊桓和張積華的身影,還有許許多多幕後的戰友們沒有出現。張積華希望找到應迪導演,再爲他們拍攝一段視頻,找回他們的青春歲月。

珍貴影像首次公開播放

老航天人重現“點火”一幕

遺憾的是,應迪導演在兩年前去世了。但當年很多珍貴的影像資料,都保存在發射中心電視臺,臺長孔祥鵬將它們帶到了節目現場。這是紀錄片解密後首次公開播放,老前輩段守順在影像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我今天是特別激動,這個影像裏頭還有我,這是我沒有想象到的。”孔祥鵬還帶來一臺攝像機,將老前輩們相聚的畫面記錄下來。隨着全場倒數,張積華再一次下達“點火”口令,老戰友們齊聲複述“點火——”,他們回到了48年前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的那一刻,回到了他們一生最光榮的時刻。

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老前輩對老戰友們說:“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初期困難很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取得一步步的成績,今後在國家正確領導下會進一步實現我們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90歲高齡的他依然工作在航天一線,今年六月份還前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見證了風雲二號的收官發射。

“我希望我們的航天事業,能夠走在世界第一位”,這是張積華最終的夢想。從東方紅一號到神舟五號,從嫦娥奔月到天宮二號,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一代代航天人以紮實的步伐和不懈的努力,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建設航天強國已經繪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中。而在《等着我》節目中,觀衆一次次看到了“英雄歸來”,無論是第一代航天人,還是第一代核潛艇試航員,抑或是抗戰老兵,從親歷者在節目中的回憶中,那段歷史再次鮮活,被人銘記。許多歷史大事件浮現眼前,爲當年的故事和精神樹碑立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