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记事

普定:让岩山变沃土

梭筛桃园建起的上百口蓄水池能有效满足桃树的灌溉需要。

新华网贵阳4月15日电(通讯员 古宇)以岩溶石漠化喀斯特地貌特征而闻名的普定县,曾被专家预言为“不适于居住的地方”,该县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505.4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6.3%;石漠化面积400.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6.7%,是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最典型的县份之一。

近年来,普定县委、县政府抢抓住被列为贵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县的机遇,着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实施四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16750亩,涉及4个乡镇14个行政村24431人。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曾经后靠石漠荒山的梭筛移民种出了果大味甜的梭筛接桃,引来客商争相采购;沙湾农业大观园旖旎的田园风光也成了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治理水土流失——

因地制宜固土保水

“春赏桃花夏品桃。”这已经成为普定城关镇陈家寨村梭筛组、陇黑村下大坝组的代名词,数万亩桃子连片种植,成为夜郎湖上一道特色的风景。

梭筛是一个因修建普定水电站选择后靠石漠荒山的移民村寨,通过开山凿石,客土种桃,向绝地发起挑战,人均收入从1995年的536元增加到2015年的1.5万元,遥遥领先于普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实现了从贫困村向小康村的转变,成为全省50个移民示范新村之一。

“这条小康路走得太艰辛了。”回忆往事,梭筛种桃发起人陈登丰老人倍感辛酸,那个时候,山上除了有石头,没有土、没有路,更没有水。村民们只能到山下去背土来填石缝种桃树,背水来为桃树浇水。好不容易种上去了,下一泼大雨,又把辛辛苦苦背来的土顺着山坡冲走了。“遇到天干的年份,不晓得要流多少汗水,才能保住桃子。”

普定水利局水保办主任舒显文向记者介绍道:“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在每一棵桃树周围用石头垒起一个树盘,树盘起到了保水保土的作用,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证了桃树所需的养分。同时在桃园机耕道旁建蓄水池,降低干旱对桃树生长的影响。”

记者顺着依山而建的硬化机耕道进入桃园,每走一段距离,就会看见一口积满水的蓄水池,机耕道上有几条细小的沟渠通向水池。每口蓄水池有30立方米的容量。下雨时,蓄水池通过自然接水和机耕道细沟排水积满水,果农们需要用水浇桃树苗时,把蓄水池放出来使用即可。在整个梭筛桃园,像这样的蓄水池一共有173口,有效地满足了桃园的用水需求。

与梭筛不同,城关镇陇黑村下大坝组桃林里几乎没有什么石头,以土坡为主,但因为是陡坡,水土流失严重。普定县于2014年在下大坝组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时,采取固土保水的方式进行坡改梯工程和机耕道建设,共修建了3条机耕道共5公里,生产便道6公里,实施坡改梯3000亩。这种方式不仅让水土流失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还改善了果农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下大坝共发展桃子种植7000多亩,进入盛果期的有2500亩。

探索“四自”模式——

“建管合一”村民受益

如何建设好项目,使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普定县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契机,探索出以民生水利顺应民产,放权于民,还权于民,深化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组建村民理事会,推行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建管机制。

舒显文告诉记者,“四自”建设管理模式是通过在县水务局、移民局、乡镇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尊重民意,项目的建设内容经村民代表大会商讨,进行公示后确定,项目建设方式由村民选举产生“理事会”,负责组织、引导项目实施,是项目实施主体,并接受村民监督。工程完工后,明确产权,国家投入部分属于集体财产,由理事会管理使用,确保发挥工程效益。

“理事会”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听取村民意见,结合资金投向自主确立建设内容,跟踪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及工程量的认定、决定资金的拨付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群众也可以通过村民代表随时向“理事会”提出意见或建议,“理事会”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群众大会,讨论建设方案,做出更好的决策。

“四自”模式打破建管分离的固有模式,调动村民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建设投资成本,节省招投标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资金效益。

在建设过程中,岩上工程区根据项目区受益群众的要求,把原设计生产便道3.1公里、宽0.6米,变更为修建宽3.5米机耕道1公里,更符合项目区群众的使用需求。结合群众的要求,工程修建完工后,还有节余资金合计70.53万元,又经项目受益区理事会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后决定,节余资金用于该项目修建40立方米小水池42口,修建3.5米宽的机耕道750米,延伸断面0.3×0.3米的灌溉渠道126米。

在梭筛组实施“树盘”工程时,通过实施“四自”建设模式,原计划建成每个树盘所需资金280元,实际每个树盘仅需80元,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建成的工程由受益农户自己管理自己使用,使工程设施至今完好无损,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

治理效应显现——

岩头开花岩上结果

岩头开花、岩上结果,是普定县连续四年实施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真实写照。

通过项目的建设,项目区群众已发展梭筛桃种植,实现每户种植梭筛桃年最低收益6.5万元,最高收益20万元。如今种植的梭筛桃个大、皮薄、甘甜、香脆,梭筛桃获得了原产地标志,产品供不应求;陇财工程区发展紫王葡萄、莲藕,下大坝发展桃李等产业,年经济效益达2000万元。

通过实施坡改梯、机耕道、蓄水池、沉沙池、引水管渠等工程措施,每年节省劳动力18000个,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2012年的梭筛片区发展梭筛桃,当地劳动力人口全部实现本地就业;岩上片区种植烟叶,吸引32人回乡创业,辐射整个片区发展;2013年的工程区发展花卉、有机蔬菜等产业,吸引35人回乡创业,辐射工程区5个村的发展;2014年的沙湾工程区发展紫王葡萄、莲藕等产业,下大坝发展梭筛桃产业,吸引42人回乡创业。

尤其是2015年在陇黑片区实施的800万元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有效地将梭筛、下大坝、陇黑、操子等村串成一个产业区,为村民们解决因交通不便销售难的问题,将售桃周期由以前的一个月缩短为一周,节省了大量劳动力。

今年,普定县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分布在化处镇的现代山地农业和茶产业区,总投资为1250万元,涉及化处镇的朵贝村、播改村、嘎卧村,主要在项目区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和配套工程。

2月18日,普定县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开工,至3月22日,完成机耕道改造4250米,路面开挖6366米,完成生产便道路面开挖5985米,完成水池开挖浆砌51口,完成截、排水沟开挖2060米。

水保工程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山区实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普定县正着力于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让喀斯特地貌的普定不断秀美起来,让广大农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