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記事

普定:讓巖山變沃土

梭篩桃園建起的上百口蓄水池能有效滿足桃樹的灌溉需要。

新華網貴陽4月15日電(通訊員 古宇)以岩溶石漠化喀斯特地貌特徵而聞名的普定縣,曾被專家預言爲“不適於居住的地方”,該縣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505.4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6.3%;石漠化面積400.2平方公里,佔全縣面積的36.7%,是西南地區喀斯特石漠化最典型的縣份之一。

近年來,普定縣委、縣政府搶抓住被列爲貴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縣的機遇,着力加強水土流失治理。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實施四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積16750畝,涉及4個鄉鎮14個行政村24431人。通過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曾經後靠石漠荒山的梭篩移民種出了果大味甜的梭篩接桃,引來客商爭相採購;沙灣農業大觀園旖旎的田園風光也成了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

治理水土流失——

因地制宜固土保水

“春賞桃花夏品桃。”這已經成爲普定城關鎮陳家寨村梭篩組、隴黑村下大壩組的代名詞,數萬畝桃子連片種植,成爲夜郎湖上一道特色的風景。

梭篩是一個因修建普定水電站選擇後靠石漠荒山的移民村寨,通過開山鑿石,客土種桃,向絕地發起挑戰,人均收入從1995年的536元增加到2015年的1.5萬元,遙遙領先於普定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實現了從貧困村向小康村的轉變,成爲全省50個移民示範新村之一。

“這條小康路走得太艱辛了。”回憶往事,梭篩種桃發起人陳登豐老人倍感辛酸,那個時候,山上除了有石頭,沒有土、沒有路,更沒有水。村民們只能到山下去背土來填石縫種桃樹,背水來爲桃樹澆水。好不容易種上去了,下一潑大雨,又把辛辛苦苦背來的土順着山坡沖走了。“遇到天干的年份,不曉得要流多少汗水,才能保住桃子。”

普定水利局水保辦主任舒顯文向記者介紹道:“通過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在每一棵桃樹周圍用石頭壘起一個樹盤,樹盤起到了保水保土的作用,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證了桃樹所需的養分。同時在桃園機耕道旁建蓄水池,降低乾旱對桃樹生長的影響。”

記者順着依山而建的硬化機耕道進入桃園,每走一段距離,就會看見一口積滿水的蓄水池,機耕道上有幾條細小的溝渠通向水池。每口蓄水池有30立方米的容量。下雨時,蓄水池通過自然接水和機耕道細溝排水積滿水,果農們需要用水澆桃樹苗時,把蓄水池放出來使用即可。在整個梭篩桃園,像這樣的蓄水池一共有173口,有效地滿足了桃園的用水需求。

與梭篩不同,城關鎮隴黑村下大壩組桃林裏幾乎沒有什麼石頭,以土坡爲主,但因爲是陡坡,水土流失嚴重。普定縣於2014年在下大壩組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時,採取固土保水的方式進行坡改梯工程和機耕道建設,共修建了3條機耕道共5公里,生產便道6公里,實施坡改梯3000畝。這種方式不僅讓水土流失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還改善了果農的生產生活條件。目前,下大壩共發展桃子種植7000多畝,進入盛果期的有2500畝。

探索“四自”模式——

“建管合一”村民受益

如何建設好項目,使有限的項目資金用在刀刃上?普定縣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爲契機,探索出以民生水利順應民產,放權於民,還權於民,深化水利工程建管體制改革,組建村民理事會,推行村民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的建管機制。

舒顯文告訴記者,“四自”建設管理模式是通過在縣水務局、移民局、鄉鎮指導和幫助下,充分尊重民意,項目的建設內容經村民代表大會商討,進行公示後確定,項目建設方式由村民選舉產生“理事會”,負責組織、引導項目實施,是項目實施主體,並接受村民監督。工程完工後,明確產權,國家投入部分屬於集體財產,由理事會管理使用,確保發揮工程效益。

“理事會”作爲項目實施的主體,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積極聽取村民意見,結合資金投向自主確立建設內容,跟蹤項目建設進度、質量及工程量的認定、決定資金的撥付等。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羣衆也可以通過村民代表隨時向“理事會”提出意見或建議,“理事會”及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或羣衆大會,討論建設方案,做出更好的決策。

“四自”模式打破建管分離的固有模式,調動村民參與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建設投資成本,節省招投標時間,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家資金效益。

在建設過程中,巖上工程區根據項目區受益羣衆的要求,把原設計生產便道3.1公里、寬0.6米,變更爲修建寬3.5米機耕道1公里,更符合項目區羣衆的使用需求。結合羣衆的要求,工程修建完工後,還有節餘資金合計70.53萬元,又經項目受益區理事會召開羣衆代表大會討論後決定,節餘資金用於該項目修建40立方米小水池42口,修建3.5米寬的機耕道750米,延伸斷面0.3×0.3米的灌溉渠道126米。

在梭篩組實施“樹盤”工程時,通過實施“四自”建設模式,原計劃建成每個樹盤所需資金280元,實際每個樹盤僅需80元,大大節約了建設成本。建成的工程由受益農戶自己管理自己使用,使工程設施至今完好無損,充分發揮了工程效益。

治理效應顯現——

巖頭開花巖上結果

巖頭開花、巖上結果,是普定縣連續四年實施坡耕地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真實寫照。

通過項目的建設,項目區羣衆已發展梭篩桃種植,實現每戶種植梭篩桃年最低收益6.5萬元,最高收益20萬元。如今種植的梭篩桃個大、皮薄、甘甜、香脆,梭篩桃獲得了原產地標誌,產品供不應求;隴財工程區發展紫王葡萄、蓮藕,下大壩發展桃李等產業,年經濟效益達2000萬元。

通過實施坡改梯、機耕道、蓄水池、沉沙池、引水管渠等工程措施,每年節省勞動力18000個,爲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2012年的梭篩片區發展梭篩桃,當地勞動力人口全部實現本地就業;巖上片區種植菸葉,吸引32人回鄉創業,輻射整個片區發展;2013年的工程區發展花卉、有機蔬菜等產業,吸引35人回鄉創業,輻射工程區5個村的發展;2014年的沙灣工程區發展紫王葡萄、蓮藕等產業,下大壩發展梭篩桃產業,吸引42人回鄉創業。

尤其是2015年在隴黑片區實施的800萬元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有效地將梭篩、下大壩、隴黑、操子等村串成一個產業區,爲村民們解決因交通不便銷售難的問題,將售桃週期由以前的一個月縮短爲一週,節省了大量勞動力。

今年,普定縣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分佈在化處鎮的現代山地農業和茶產業區,總投資爲1250萬元,涉及化處鎮的朵貝村、播改村、嘎臥村,主要在項目區實施坡耕地治理工程和配套工程。

2月18日,普定縣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正式開工,至3月22日,完成機耕道改造4250米,路面開挖6366米,完成生產便道路面開挖5985米,完成水池開挖漿砌51口,完成截、排水溝開挖2060米。

水保工程在水土流失較爲嚴重的山區實施,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普定縣正着力於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讓喀斯特地貌的普定不斷秀美起來,讓廣大農民羣衆逐步富裕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