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的暖锅,朱学东摄

7月下旬随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之旅前往甘肃平凉一走,在平凉的静宁,吃到了一顿据说是静宁特色的暖锅。这是东道主特意为我们这群饕餮之徒安排的。

暖锅火锅是中国烹饪的传统,自古有之。今年早些日子买了清时乡邑前辈钱泳所著 《履园丛话》,其《鬼神•祭品用热》一节载暖锅源自远古之祭器,后来才演变为冬日烹饪之法:

“考古之鼎彝,皆有盖,俱祭器也。其法,先将牺牲粢盛贮其中,而以盖覆之,取火熬热,上祭时始揭盖,若今之煖锅然……余家凡冬日祭祀,必用煖锅,即古鼎彝之意。”

作为老饕,我得承认,虽然我吃过各种火锅暖锅打过各种边炉,按地域分诸如川渝风味的,岭南风味的,江浙风味,北京风味的,等等,但这大西北的暖锅,确实是我第一次吃到,与前述我吃过的各种火锅做法有些差异。

静宁的暖锅,是熟菜热吃。其他地方的火锅,绝大多数都是生菜熟吃,典型如岭南的打边炉,江浙的烫火锅,川渝京的火锅,都是生菜放入烧开的热汤中烫煮热吃的火锅,全程都得保证锅汤烧开,以便烫煮食物。但我曾在北京郊区的小村里吃过一次与静宁暖锅有些类似的做法,但与静宁吃到的全是熟菜不同,北京郊区的本质还是火锅,只是底料加得比较足,后面还是以烫煮为主,所以,静宁的熟菜暖锅,算是我第一次吃到。

静宁的暖锅,用的是陶土砂锅,与川渝京城及其他地方的铜铝铁火锅都不同,虽然它也带个烟囱,也会用上木炭。就锅本身的材料而言,陶土砂锅可能比其他火锅更古老。我在广西仫佬族看到过旧时的陶土锅罐,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红泥小火炉,就应当是陶土罐类的吧。

暖锅里满满地码着一层层的料,则是全部提前做好的熟菜。这些菜荤素搭配,最上层码了一圈色泽鲜艳的五花肉片,大小厚薄相似,是精心制作好的,一看就会让我这样的食肉动物食指大动;主人介绍说,这一圈五花肉下面,有肉丸子,排骨,豆腐,豆芽菜,粉丝等,最底下是酸白菜和萝卜片——当时我们几个分析用酸菜和萝卜片衬底,或也可以防止其他菜粘锅——用的是炖好保温着的鸡汤。满满的一砂锅摆在桌上,热气蒸腾,香气四溢,就想动筷子。本来这锅跟其他火锅不一样,上桌就可以吃了。

与其他火锅不同,静宁的暖锅没有蘸酱,也无需蘸酱,因为锅里的荤菜和鸡汤,已经将其他菜品的味道浸淫得非常鲜美可口了。吃到过程,一边吃一边加高汤,亦即鸡汤,以保证锅里的汤汁。鸡汤的鲜味浸淫,混杂着锅里的各式荤素菜味,使锅里的荤素菜品非常滋润可口,真所谓“百味消融小釜中”。像我这样的老饕,无论天气凉暖,遇上这样一口锅,实在是一种口福。

我回京后跟一位当年跟我在北京郊区一起吃暖锅的兄弟说,平凉吃到的暖锅,就是我当时批评民宿的伙食并希望达到的,其最大的要求,这样的锅,就是荤菜要足,汤汁要浓烈,这样无论荤素菜式,都能鲜美均沾,无论下酒还是就饭,绝对是好东西。

不过,静宁的暖锅我略有遗憾的是,菜品还是少了些。其实像我这样的人,还喜欢放土豆,冬瓜,海带,蘑菇,青笋、竹笋,豆皮之类,那些火锅里可放的所有素菜,放这里味道更好,当然也可以放猪大肠,鱼片等。如果第一锅里吃完,这些可以适当添加补充。不过,这是个人之见。当初在静宁围锅而论时,我曾感慨,到最后若有把青菜放进去,那就更好了。虽然静宁暖锅的炉火只是保温,但加上热鸡汤,烫个青菜应该是没有问题。若是冬日,可以放些豇豆干莴笋干笋干萝卜干等冬日的存储菜衬底。

我们在静宁吃的暖锅,是在炎炎夏日。平凉的朋友介绍说,暖锅在甘肃,在平凉,通常每年秋冬季,天冷以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暖锅,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家庭宴饮,尤其是过年必吃。所以暖锅算得上是大餐了。暖锅里的每道菜跟我们江南大年三十上的菜也有类似说法,无非就是讨口彩,比如团团圆圆等等。大冷的冬天,忙碌一年的家人围坐一起,满满一锅子菜端上桌,一家人围炉慢慢享用,菜香飘溢,暖意满屋,温暖着每一个围炉而坐的人,这是暖锅的核心价值。

熟菜热吃是暖锅的特色,大食客袁枚不喜欢这样的吃法。他在《随园食单》里说,“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以已熟之味复煮之,火候亦失”。但是,宴饮是每个人个人的口味感觉,也大可不必把袁枚的话当圣旨宝典。我就喜欢暖锅的吃法。

想想,屋外北风怒吼,漫天大雪之时,屋里一口暖锅,或全家,或三五好友,一盅酒一筷子菜,摆着龙门阵,最好边上还有苍凉激越的秦腔相伴,那就完美了。这种感觉,像我这样从江南到西北的行旅之人,一定会沉醉而忘了江南。

当时在平凉,我发了张静宁的暖锅灶,网上有朋友留言说,庄浪的暖锅最好。如果有机会冬日去陇东,我一定要好好听风围炉把盏吃暖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