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蕩人生無悔路》一書,把一位經濟學家 70 年生活、學習、研究、奮鬥的經歷,系統地展現在讀者目前。本書不僅是作者坦蕩人生的記錄,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史,是資本市場的發展史,是光華管理學院的創建史。

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展基金的頒獎儀式上,曹鳳岐教授(左二)和賈春新教授(左三)與獲獎者合影

一本厚重的書《坦蕩人生無悔路》擺在案頭。閱後掩卷,沉思多多。

中國經濟爲什麼在短時間能取得震驚世界的奇蹟?如此之近的歷史,我們許多人都是親歷者,但多數人很少思考。有的人現在在做事後思考、總結。但是,有那麼極少數的人,他們不僅是親歷者,不僅現在在思考,而且在這段歷史中一直在思考,並在歷史中用他們的思考影響改變着現實。曹鳳岐教授就是這樣的人物之一。作爲中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的學者之一、中國資本市場主要法律的制定者之一, 曹鳳岐教授不僅一直在思考,而且把他的思考以自傳的形式筆之於書。這本《坦蕩人生無悔路》,不僅僅是一位著名學者的自傳,它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理論史,展示了中國資本市場理論史和發展史,展示了資本市場的法制史。

今天,中國已經形成了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那麼,中國的資本市場是從哪裏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是中國經濟中固有的嗎? 也不是。許多人不知道,就在三十年前,在中國社會中,主流意識形態仍然對資本市場的建立憂心忡忡。發展股份制,建立資本市場,這種思想在許多人眼裏還完全是不可接受的異端。極少數的先驅者,頂住壓力,承受打擊,大力提倡發展股份制與資本市場。曹鳳岐教授就是這些先驅的代表之一。是他們的深入思考和奔走呼號,才換來了今天的空前發展與繁榮。正如書中所寫,曹鳳岐教授 1989 年出版的《中國企業股份制的理論與實踐》一書,是他研究股份制理論與觀點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正是這本有重要貢獻的理論書籍,卻招來了隨後的不公平的待遇。資本市場建立難,發展也難。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之後,發展歷程曲折蜿蜒,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在社會上,關閉資本市場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如何促使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不斷規範,是一個同樣富於挑戰的課題。本書真實而詳盡地記錄了這段歷史中,1995 年和 2001 年出現的兩次理論上大的、公開的爭論,也記錄了作者在資本市場建立之後,歷年不斷提出的新的理論思想,如資本市場要“在發展中規範, 規範中發展”,提出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理論等。

資本市場的規範發展,離不開法制建設。中國資本市場的兩部根本性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作者都是主要起草人之一。本書真實地記錄了這兩部法律出臺的艱難歷程。這兩部法律之所以千呼萬喚始出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律要解決的問題,涉及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千頭萬緒。閱讀本書的這些章節,不僅可以理解資本市場發展的法制歷史、立法過程, 而且可以對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乃至資本市場的知識體系、運行方式有深入的把握。其中提到的很多問題,依然是今天中國資本市場亟待解決的課題。

作爲思想的搖籃、教育的聖地,北大一直在以自己深入的思考,反哺這廣袤的土地。在經理管理領域,光華管理學院的創立和發展,是北大爲中國經濟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本書作者是管理學院的創建者之一。閱讀本書,我們可以感受到,正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把只有一間水房作爲辦公地點的工商管理系, 一步步建設成爲今天擁有兩棟教學樓的世界知名商學院,培養了一屆又一屆業界與學界精英,不斷改變着中國經濟的面貌。

作爲年逾古稀的長者,作者親身經歷了第二次世界戰以來的全部歷史。從自傳中,我們也能夠實現 70 多年的時光穿越。透過作者細膩流暢的文字,我們能夠經歷體驗一個東北少年兒時的全部人生況味。美麗的自然環境,淳樸多彩的民俗民風, 缺衣少食的日常生活,疾病與貧困的風刀霜劍,艱難的求學經歷,慈祥的家長與可愛的老師,被一個個歷史大背景串聯起來, 共同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幾十年前的東北歷史,是中國歷史的縮影,讀來令人心潮澎湃。

70 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滄海桑田,今非昔比。以作者爲代表的北大人,一直在致力於改變社會。這是北大的傳統,也是北大的驕傲。然而,與改變同樣重要的,是歷史中的不變和堅守。閱讀本書,讀者會一直被作者道德規範、準則傳統、人生信仰的堅守所打動。貧困的生活,複雜的政治環境,都不能改變心中那個永恆的“道”。青少年時代,一方面感受生活的艱辛,另一方面也在享受那個時代的傳統價值觀念的薰陶。“德不孤,必有鄰”。書中記載的愛情故事,真可謂一段佳話。當年曹鳳岐教授找女朋友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不能嫌他窮。不嫌窮的人可謂不多,偏偏就有孫立軍教授真的不嫌。二人1972 年 8 月喜結連理,至今已有 46 年, 相濡以沫,患難中勉勵前行。“幸福就是有人管”,作者的這一總結,既充分反映了夫妻二人伉儷情深,也表明爲了丈夫的事業發展,孫立軍教授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自己。《坦蕩人生無悔路》一書,把一位經濟學家 70 年生活、學習、研究、奮鬥的經歷,系統地展現在讀者目前。作者寫作的目的,是“對年輕的朋友和後來人有所啓發與啓示”。確實,本書不僅是作者坦蕩人生的記錄,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史,是資本市場的發展史,是光華管理學院的創建史。作者以一位經濟學家的視角,以他幾十年的思考,研究解讀着 70 年來中國的歷史。這是一本獨特的書籍。它的出版, 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獨具慧眼的體現。無論現在和將來,本書都將爲願意思考的所有讀者,提供一道回味無窮的精神大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