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生動地描繪了自閉症患者的狀況和歷史及其家人的奮鬥,再現了社會運動者和醫療界人士對他們的熱心幫助,然而他們一路磕碰走來,多少次誤入歧途,引發爭議。從被誤解、流放與遺忘,到被探討、接納與支持,自閉症走過的,是一段改變全球社會文化的歷史。

這是選書邦第872/1000次圖書推薦

《不同的音調》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看似罕見的兒童期疾病如何成爲當今社會文化中一個不可忽略的突出存在。它生動地描繪了自閉症患者的狀況和歷史及其家人的奮鬥,再現了社會運動者和醫療界人士對他們的熱心幫助,然而他們一路磕碰走來,多少次誤入歧途,引發爭議。這些精彩的敘述會讓你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

——《華爾街日報》

1910年,一名瑞士精神病學家首次使用“autistic”來描述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維模式。1942年,美國自閉症研究之父列昂·肯納根據11名兒童的病情,借用“autistic”一詞,將這種疾病命名爲“情感接觸中的自閉性障礙”。

從美國首例確診患兒,成爲開心環遊世界的耄耋老者;從怕戴帽子的小女孩,成爲生平被改編爲電影的動物學家;從格格不入的邊緣人,成爲倡導“神經多樣性”的社會運動家。

每一個自閉症患兒,都蘊藏着超乎想象的可能。從被誤解、流放與遺忘,到被探討、接納與支持,自閉症走過的,是一段改變全球社會文化的歷史。

兩位資深媒體人廣泛調研,深入採訪,以翔實史料爲基礎,精心磨礪五年之作,全方位探尋與記錄從“自閉”一詞首次出現到如今的百年曆史。《不同的音調》講述了自閉症,卻又不僅止於自閉症,它是一面棱鏡,讓我們一窺過去一個世紀人類社會對人性的認知變遷。自閉症讓我們正視不同,從而更懂自己。

這部歷史不僅是由學者與先驅的研究構成的,更是無數孩子及其家庭不被理解的痛苦與不折不撓的奮鬥寫就的。在這裏,母親們擺脫了針對自身的道德指責,家長們努力推動了相關領域內的科學研究,醫療界爲尋找病因和療法進行了數不清的嘗試,政界與法律界爲這些孩子鋪平了進入普通課堂的道路。

這也是一部關於失敗和進步的歷史,展現了在面對未知威脅時人性的黑暗與光明。唐文和祖克以理性的筆觸忠實記錄下人們走過的彎路與獲得的成就,並告訴我們,這段旅途仍在繼續。

作者:約翰·唐文和凱倫·祖克

約翰·唐文,美國廣播公司(ABC)記者、辯論節目“智力平方”美國版主持人、ABC《晚間報道》的新聞主播,曾任ABC首席駐白宮記者,曾獲得三項艾美獎以及海外記者俱樂部獎。

凱倫·祖克,記者,美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與《晚間報道》的製片人,報道過各類峯會、奧運會和總統大選。她曾獲得艾美獎提名,並因參與制作“9·11”事件相關報道而榮獲電視行業兩個最負盛名的獎項:皮博迪獎和阿爾弗雷德·杜邦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