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快到了。

对在外的游子来说,有什么比“过年回家”四个字,更令人心跳加速呢?

又有什么比“催婚”,更令游子鼻头泛酸,思绪万千呢?在长辈们看来,有三个铁律:

1、不管你赚多少钱,有多少成就,没有婚姻也是个失败的人;

2、你是你妈生的,你该听你妈的,你妈不会害你的;

3、你不结婚怎么生小孩,不生小孩父母怎么安度晚年?

有人想说,我结不结婚,生不生小孩,什么时候做这些事,难道不是自己决定的,命运安排的吗?为什么我的结婚权生育权要被干涉呢?

好,我们先从催婚的根本原因谈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其中蕴藏着一个叫做家族文化的顽强内核。

几千年来,家族文化秉承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条,认为个人只有成家立业之后,才能真正融入家族文化,成为一个长成的大人,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就要为孩子付出一切,牺牲一切,等孩子长大成人了,又指望着孩子去把这份信条传递下去。

这是怎样拧巴的道德信念。然而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中华文化的许多片段,开出美好的道德之花。

所以,面对催婚,年轻人跟父母讲道理,无异于和几千年的文化基地抗衡,道理能讲赢?不存在的。那,我们不如从父母的心态,这件相对容易把握的事情上着手。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逻辑。越爱孩子的父母,越没有自我的父母,越把孩子的命运看得太重的父母,对待催婚这件事就越焦虑。

可怜的娃儿在外漂泊,无依无靠,家族后继无人,老无所依,可怜啊,可怕啊,焦虑啊。在亲戚朋友面前,总是有点奇怪的卑微感。

你孩子结婚了吗?还没有。哦,那要快点了,我孙子都要上幼儿园了。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刺激着原本就兴趣爱好不多,工作基本退居二线,人生价值基本靠广场舞和麻将桌的父母。结果,当然就把催婚演绎成了逼婚。

《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率高达86%。而女性比男性的数字高6%。

这个数据也充分说明,叫86%的父母突然变得开明不再逼婚,是绝对做不到的,他们焦虑啊。

那,是时候拿出我们压箱底的法宝了。

应对催婚、逼婚,有三个法宝。

第一,听着。

看似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有奇效。每当父母催婚的时候,你只要听着就好。听着,你听不到吃亏,听着,你听不到上当,听着,你只要明白他们只是因为爱你,而你,选择不去接受那份附赠的焦虑就好。

因为被催婚最难过的,是一份价值层面的否定。一种“不管我怎么努力父母都是不满意”的错觉。其实,“不婚就是不成功”这份假的价值观念,不是父母强加给你的,是他们一早就被灌输的,固有的。

第二,迎合。

父母催婚最着急的是什么?

这孩子,我怎么说都不听,急死个人!

那么你听呀!不但听,还积极地回应“嗯”“啊”“哦”等促进气氛和谐的语气助词。你甚至可以诚恳地表示,其实我努力地寻找了,每天都站在街转角,拿着爱的号码牌,做好准备迎接对象的到来。你还可以走心地说,其实我就是那个经常被喂一嘴狗粮,渴望脱单的人。

打好共情牌,父母知道你上心了,听话了,他们就放心一半了。

第三,配合。

过年说到底,就是维护亲情,哄父母开心。假如相亲可以,那付出一顿饭的时间也没啥。就当见网友了呗,万一见光生呢!

就算,对相亲对象不感冒,也可以找个可以理解的理由划过去。比如一个朋友每次相亲都去,但每次都先告诉对方,我是被父母逼来的,你可以说没看上我,事成之后我给你发红包感谢哈。坦诚和尊重之下,次次都能全身而退。

看到这里也许你要问,题目不是“如何优雅地回应‘不结婚就是废物’”吗,你这里怎么全都讲得是迎合。

我想说一个道理。父母再亲,也不是你自己,父母的价值观绑架不了你,除非你不够认可自己,甘愿被洗脑。

如果你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建立家庭就不完整,你是因为不够好才单身的,那么,父母这个代表外界的声音,只不过是用了爱的形式,给你更多一次的刺激而已。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完整,怎么办?

首先,你要接纳自己,更高的境界是悦纳。喜悦地接纳这个不够完美的自己。

接纳了还不够完美,还没有走到人生的巅峰,你就会自然地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是那么多,自己已经实现的自我价值是那么多,不但不是废物,还是宝物。

说到底,催婚的感受,完全可以在于你自己的一念之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只愿你悦纳中国年带来的热闹和界限突破感,放下过去的一切,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去年,新年做一个无所畏惧的人,更不怕催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