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慶祝渡江戰役勝利70週年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由《南京日報》聯合當年渡江戰役涉及到的長江中下游九江、銅陵、蕪湖、滁州、常州、鎮江、江陰等城市的黨報,共同發起了“尋跡百萬雄師過大江——長江沿線8市黨報全媒體行動”,追尋70年前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的渡江足跡,記錄70年砥礪奮進、長江兩岸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鎮江這座英雄的城市,如今歲月靜好,先後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衆多國家級榮譽稱號,人民安居樂業,城市生機勃勃。

70年前,那個驚心動魄的偉大時刻到來了:

渡江戰役打響了!

兩岸沸騰了!

這是“一千餘華里戰線上”一段同樣炮火連天、鑄就顯赫戰績

也同樣寫滿傳奇故事的重要渡江陣地:

鎮江

鎮江:正義刺破“殘夜”

北固迎來“江春”

一個登陸點:聆聽滾滾春江潮

▲金山湖

鎮江城北,晴空之下、金山湖畔,曠闊怡人的春江潮廣場,有着“鎮江外灘”之譽。

這裏是鎮江過去沿江分佈的8號碼頭舊址。微波盪漾的“金山湖”,前身便是洶湧長江的一部分。1949年4月23日,鎮江渡江部隊的中路正是由此登陸上岸,解放了全城。

3月18日上午,採訪團抵鎮後“尋跡”的第一站便是春江潮廣場。歷史已然久遠,但在原鎮江市黨史辦主任俞祖泉的介紹之中,記者們彷彿身臨其境地聽到那驚天動地的“解放濤聲”。

俞祖泉在當年登陸點之一、今春江潮廣場上接受記者採訪

“鎮江的渡江共分三路,西路在高資登陸後,向南京、句容方向推進;中路由瓜洲、六圩過江,在8號碼頭登陸進城;東路經揚中在大港姚橋一帶登陸。”俞祖泉說,當時中路有不少江中小島,都是國民黨軍隊據點,解放軍首先要攻克這些小島,才能順利渡江。揚州六圩駐紮的是國民黨保安部隊,號稱2000多人,實際爲1000多人。解放軍華東警備七旅的19團、20團、21團,在22日晚間就將揚州六圩一舉拿下。後來,19團的解放軍用繳獲的4艘炮艦,在夜幕掩護的23日凌晨時分開始渡江。

渡江時,戰士們一路關注着江上的動靜,直到看到百姓站在江邊舉着小紅旗,掛着歡迎解放軍的橫幅,戰士們這才鬆了一口氣。原來,早在22日傍晚6點,國民黨就已指令盤據鎮江的殘部撤向杭州方向。

家住潤州區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區的老黨員王建敏是位老兵,今年已94歲高齡,雖然腿腳不便,坐在輪椅上的她卻精神矍鑠。親身參加了渡江戰役的她回憶起當年,歷歷在目。

▲94歲老兵王建敏向記者講述當年渡江親歷 

老人介紹,自己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是一名保管員,“1949年4月21日那天,我和部隊一早從蕪湖出發,於23日到達鎮江後,隨部隊一起在春江潮廣場這裏登陸……”當時,江面上已經行進着不少渡江的輪船,聲勢浩大的場景令老人至今難忘。

一張老照片:飽含無限“紅色情”

這是一張將瞬間定格爲永恆的珍貴歷史照片,畫面記錄:1949年4月22日傍晚時分,鎮江揚中境內的西南江面上,一艘載滿解放軍戰士的小木船,正奮力衝向南岸敵佔區,迎風劈浪、奮臂划槳的是位大辮子的小姑娘……

這是鎮江域東路渡江戰鬥的一個縮影,隨軍的新華社攝影記者鄒健東及時抓拍了下來。這張生動走心的照片後來發表時,被命名爲《我送親人過大江》。

“我”,當然是指畫面上那位身材瘦小、梳着長辮子的划槳小姑娘。但是,在長達半個世紀裏,世人並不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只親切地稱其爲“大辮子姑娘”或“揚中小姑娘”。

照片上這位只留下“最美背影”的“大辮子揚中小姑娘”,後來終於被找到了!她叫顏紅英,那年只有19歲,至今身上還留有彈傷。她當時是隨父親顏建法和17歲的妹妹顏根兄一起並肩支前。姐妹倆輪流划槳,父親則在船尾掌舵——掌的是一船之舵,更掌着這個普通農家的“紅心”之舵!

顏紅英後來嫁至蘇州吳江農村,迄今過着平凡生活。當天下午,採訪團抵達揚中渡江紀念館採訪時,年事已高的顏紅英因身體狀況未能親臨,特意委託其女兒董小妹、兒子董紅兵遠道趕來。“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媽媽送解放軍渡江的事,她經常跟我們說當時的情形。”站在“我送親人過大江”的主題雕塑前,姐弟倆久久凝望。董小妹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個和媽媽有關的雕塑,心裏感到很光榮。”

“我送親人過大江”主人公顏紅英的子女在渡江原址接受記者採訪

記者瞭解到,董小妹的兒子今年30歲,在外婆“紅色精神”的感染下,毅然報名參了軍。如今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一員,爲維護世界和平貢獻着中國力量。

“我送親人過大江”主人公顏紅英的子女參觀主題紀念館

照片是黑白的,記憶卻是“紅色”的:渡江戰役中的“小木船”,意義堪比淮海戰役中的“小推車”。陳毅老總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羣衆用小車推出來的”,而張震將軍說:“沒有人民的支持,我們過不了江。”

一處辦公房:講述當年“華麗轉身”

位於鎮江市京口區諫壁街道的王家花園,建於1930年,建築面積近4000平方米,磚木結構,曾經雕樑畫棟,裝飾精巧。宅內有八角亭、假山花園、荷花池及名貴花木,爲鎮江近代私家花園的代表。雖然1971年經歷了一場大火後僅剩框架,但依舊能從細節裏看出其當年的恢弘氣勢。

然而,

更引發採訪團記者們濃厚興趣的,

是附着在這座百年老宅身上的“軍事故事”

這裏曾是我軍

最早培訓初級海軍人才的“搖籃”

今年85歲、差不多與該建築“同齡”的嚴成永老人,是原諫壁鄉宣傳委員,一輩子土生土長的他,見證了王家花園的興衰歷史,以及渡江戰役前後這裏同屬“軍事重地”的性質之變。

▲85歲的嚴成永老人講述王家花園的“前世今身”

渡江戰役前,王家花園就已成爲軍事辦公房。1946年,國民黨陸軍整編第八十三師第十九旅第五十六團前來駐防,團部設在王家花園。1949年渡江戰役勝利後,在南京起義的國民黨第二艦隊部分官兵來到王家花園,在此組建解放軍華東海軍炮艇大隊,王家花園便由國民黨的團部華麗轉身爲我軍華東海軍炮艇大隊的隊部。這裏也是我軍最早培訓初級海軍人才的“搖籃”——被親切地稱爲“海校”。

據嚴成永老人回憶,因爲諫壁地處長江和大運河交匯處,當時運河裏停了好多炮艇,常有國民黨的飛機前來轟炸,爲了避免被炸,炮艇都三三兩兩分散着停泊。“經常看到解放軍進出‘海校’(王家花園),也有部分解放軍住在村民家中……”回首那段充滿硝煙的歲月,再比照今天的和平生活,老人由衷感慨:“真是太幸福了!”

一座美麗城:行進在高質量發展的春天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王灣《次北固山下》)

時過境遷。鎮江這座英雄的城市,如今歲月靜好,人民安居樂業。她不僅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港口、工貿和風景旅遊城市,更先後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衆多國家級榮譽稱號。

“高質量發展”旗幟引領下,去年鎮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5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1.5億元,工業應稅銷售4400億元;去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67個,其中製造業項目佔比達76.6%;全年新增貸款593.06億元,全市制造業貸款佔比位列全省第二;全市利用外資9.14億美元,其中製造業佔比超過70%;新增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6家、上市掛牌企業117家……

“鎮江始終堅持以發展爲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不動搖,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鎮江市委書記惠建林表示,堅持蘇南標準、蘇南定位,鎮江要勇於自我加壓,加快追趕超越,不斷提升發展熱度。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鎮江時,曾殷切寄語“鎮江很有前途”。如今,318萬鎮江人牢記總書記囑託,努力作答時代命題,不斷以新的工作亮點和發展成就,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開創鎮江美好前途,突出高質量發展,致力於抒寫新時代更加精彩的英雄故事。

古城鎮江,人文深厚

1300多年前

唐代詩人王灣在此留下千古名篇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王灣筆下的“殘夜”

恰可用來比擬70年前新舊更替之際的鎮江

沖天火光映照下

“旭日”正在冉冉升起

飽經磨難的北固山從此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江南春天”……

一起來聽聽

“尋跡百萬雄師過大江”採訪團的

鎮江採訪感言

記者手記

春江潮頭揚帆立

□銅陵日報 劉洋

標誌性縮影,也成爲了鎮江百姓擁有一顆“紅心”,不畏困苦艱難、勇於破浪前行的真實精神寫照。

陳毅“老總”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羣衆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中的“小木船”,意義則堪比淮海戰役中的“小推車”。《我送親人過大江》這幅名作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姐妹倆輪流划槳,父親則在船尾掌舵,運載兩個班的解放軍戰士駛向長江南岸。

擁有一顆“紅心”才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而這顆“紅心”就是不畏困苦艱難、勇於破浪前行的精神。鎮江這座英雄的城市,如今歲月靜好,先後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衆多國家級榮譽稱號,人民安居樂業,城市生機勃勃。保持一顆“紅心”,在新時代造就屬於新時代的英雄,我想,未來的鎮江發展可期,未來的鎮江人民一定會更加幸福美麗。

▲採訪團記者與94歲老兵王建敏合影

潛力之城在綻放

□蕪湖日報 王亮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戰役中,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英雄,鎮江的城市英雄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渡江文化園裏,“我送親人過大江”的主題雕塑生動醒目,以“大辮子姑娘”顏紅英一家爲代表的揚中人民,主動加入支前大軍,搖着小木船幫助親人解放軍突破長江天塹。雕塑背後的歷史故事讓人沉心駐足,回想崢嶸歲月,也讓每一個來訪的人都不約而同按下快門。

相對於歷史的厚重,人們往往更好奇城市的現今。鎮江不僅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港口、工貿和風景旅遊城市,更先後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衆多國家級榮譽稱號。短短一天時間,雖然遠遠不夠體味一座城,但從市區到縣城,讓人最有感觸的是那股潛力。戰略方向、區域佈局的謀劃,道路的拓寬改造,景觀工程建設,都讓人對這座城市的未來充滿期待。

▲俞祖泉在當年登點之一、今春江潮廣場上接受記者採訪

延續歷史留住記憶

□滁州日報 李邦軍

一座山水城,半部江南詩,鎮江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座充滿詩意的城市,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吟詠鎮江的詩詞萬餘首。但此次到鎮江採訪,這座古城濃厚的歷史情懷和責任感讓人肅然起敬。這裏,就要說到渡江戰役中那張經典的照片《我送親人過大江》。這幅照片通過一個細節生動地記錄了“百萬雄師過大江”這一歷史性場面,使人們感受到當時人民羣衆踊躍參戰、奮勇支前的動人情景。小姑娘留給我們的雖然只是一個背影,但是勤勞善良、永不忘恩的鎮江人民沒能忘記她,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形式千方百計地尋找她。“大辮子姑娘”顏紅英被找到後,當地人特意以她的事蹟建立了“我送親人過大江”主題展館並塑立了雕像,用以紀念當年親人解放軍的解放之恩。

尊重歷史、敬畏歷史,通過多種途徑盡力保存歷史記憶,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歷史應持的正確態度。滴水之恩,不一定要湧泉相報,但一定要銘記於心。致力於延續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彰顯城市特質。無疑,鎮江在這方面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

一種精神,穿越百年,輝耀未來

70年前,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西起九江,東至江陰,衝出敵陣,橫渡長江

千餘里國民黨長江防線全部崩潰

渡江戰役勝利和南京解放

標誌着蔣家王朝的覆滅

爲解放全中國

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了堅定基礎

爲慶祝渡江戰役勝利70週年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由《南京日報》聯合當年渡江戰役涉及到的長江中下游九江、銅陵、蕪湖、滁州、常州、鎮江、江陰等城市的黨報,共同發起了“尋跡百萬雄師過大江——長江沿線8市黨報全媒體行動”,追尋70年前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的渡江足跡,記錄70年砥礪奮進、長江兩岸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8市黨報正同步推出

《尋跡百萬雄師過大江——

長江沿線8市黨報全媒體行動》

特別報道

我們將陸續帶大家一同回顧

沿江8市這70年來

走過的崢嶸歲月、取得的巨大成就

敬請關注《江陰日報》

以及官方微信公衆號“秀江陰show”

江陰日報“秀江陰”移動客戶端

特別報道

編輯:蘿蔔蹲

記者:肖遙

攝影:鎮江日報 謝道蘊、文雯 江陰日報記者 張嵐

點個給小秀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