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祁县首发

我和在白圭插队的北京知青可谓是同龄同村人,我与他们一起摸爬滚打,相识相知,相处的像兄弟姐妹一般,和他们长相厮守很有共同语言。当年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互相沟通,相互交流,有时谈笑风声,有时因为一点意见不同争的面红耳赤。可以这样说,在当时我知道的东西他们不一定知道,而他们知道的我基本上都知道,为此他们曾经“气”不过,所以就戏称我叫“王博士”。我心里很清楚这个称谓,褒义贬义全有,但却肯定是善意的,这是因为我同他们相处的非常融恰,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听到北京知青要回白圭的消息,我的脑海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浪,因为这是惊人的喜事,也是新闻界难以捕捉的大好良机。得知《最美祁县》平台抽不出人手关注这件大事时,心里很盲然。

本来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六),瓦屋朋友儿子娶媳妇,我准备去赴宴,但是又怕耽误了北京知青返祁这次千载难逄的良机,只得推掉酒席,全程跟踪北京知青50周年庆典活动。

事先得知10月13日晚上,北京知青住乔家公寓,我便骑着电动自行车赶到公寓与他们会面。因为当年都是十八九岁大姑娘小伙子,近50年不见如今都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婆了,如果不报名姓谁也不敢认谁,一当互报了姓名就相互拥抱在一起了。足见我当年与他们相处的情感之深…

相拥之后互诉衷肠,互相介绍了分别几十年后工作、生活和家庭情况,更多的是回味当年在一起相处的美好时光。他们硬是留我一起吃了晚饭才肯放我回家,并且是依依不舍地相约明天再见,回家路上身上很冷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14号上午我们如约来到昌源河湿地公园,当天的公园里不能说人山人海,可以说热闹喧天!远看鲜艳的彩旗迎风招展;近看一道道横幅标语遍布广场所有醒目的地方,呈现出一派隆重热闹的节日气氛。

九时许,北京知青返祁50周年庆典暨知青碑揭幕仪式开始。首先由县委一位女领导代表县委致词,然后一名男知青代表讲话,他用非常衷恳的语言,回顾了50年前美好的点点滴滴和祁县的变迁,盛赞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对他们热情照顾和精心培养,使他们从无知的城市青年,逐渐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9:30由一名女知青详细介绍知青总人数及分布;知青碑的来源、形状、颜色、重量以及碑叙,详情如下:

在咱们祁县插队落户的知青来自北京的17所中学共275人,分别分布在祁县3个乡镇(当年叫公社)8个村,其中:西高堡村26人,夏家堡村31人,北左村40人,南团栢村27人,白圭村38人,闫漫村45人,下古县村35人,梁村33人;北京知青自动捐款从河南安阳采集天然形成的山石,颜色美如晚霞,重约13吨,据专家考评大约形成于10亿年之前,喻有长久永恒之意。碑长4米,平均厚度约0.7米,总高2.8米,碑身正面刻有“北京知青之乡”六个绿色大字,碑的背面刻有碑叙,介绍北京知青插队经历和过程: 1968年,秋尽冬初,知青男女,离别首都;千里赴晋,祁县落户;田间地头,甘苦共度;…2018,此碑记述,不老年华,青春永驻。

9:40许,知青碑揭幕仪式开始,在锣鼓喧天和人们的欢呼声中,祁县县委书胡文胜和知青代表,缓缓揭下红色碑幕,六个翠绿大字“北京知青之乡”款款呈现在大家眼前,200多名北京知青和上千名围观的父老乡亲,欢呼雀跃,纷纷拍照,湿地公园的现场非常壮观,立即汇集成欢声笑语的海洋…

庆典活动进入第二乐章,8个村的干部及村民代表,伸出双手和各自的知青热情拥抱,并牵引着车队奔向各自的第二故乡。

我在白圭小学主会场亲眼见证,并亲自主持了白圭的隆重欢迎会,在会上知青代表杜红海、李长凤先后讲话,畅谈了与白圭父老乡亲割不断的亲情。白圭的第一书记刘润明,村长郭晓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欢迎远在北京的白圭人回村。小学生代表和小学王校长也致了欢迎词,然后由我致欢迎发言,当时我的发言多次被知青热烈的掌声打断。我发言的同时,知青代表向学校和孩子们赠送了礼品。会议结束前,我将最近完成的《四海一家》简装本赠送给知青代表张福荣,欢迎庆祝会在欢声笑语和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会后知青们三五成群步入村委办公室,进行亲切友好的座谈。座谈会邀请了当年的村干部任孝敬,郝受勤,妇女主任兼小学校长郭耀仙,民兵干部吴希富、王汝俊等参加。由于现在老任双目失明,与知青们面对面交谈比较困难,知青们便用自报姓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十分可喜的是,老干部任孝敬竟然能记起知青们的名字,这使在场的所有人,特别是北京知青们倍受感动…

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声笑语中结束。由于时间的关系,会后立即进入第三乐章一一共进午餐,饭菜不能说太丰盛,但却是具有本地乡村特色的“美味佳肴”,盛情的白圭人在餐桌上摆满了差季节的食品,比如鲜红色的壶瓶脆枣、红绿黄相间梨梨枣以及新鲜诱人的嫩玉米(知青们叫老玉米),所有这些都是不远百里,跑了很多地方采购回来的,看到这一切,把北京来的白圭人激动的热泪盈眶,都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表达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午饭后有一点时间自由活动,激动人心的时刻又向白圭的父老乡亲和知青们袭来,当年同吃同住同劳动,相知相识同甘苦的老农民,特别是同龄人,你拉我扯都想让难得一遇的知青,能到他或她家坐一坐,唠唠家常共叙衷肠。而此刻的知青们是盛情难却又无可奈何,毕竟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我占了亲自接待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机,有幸把他们中的部分知青请到我家短坐,并且在挂满果实的柿子树下合影留念,留下永恒美好的瞬间…

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知青们乘车出发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北京知青和白圭的父老乡亲只好一一惜别。我于心不甘再次上了他们乘坐的大巴,又一一握手告别,真诚希望他们有空再回白圭来…

俗话说得好,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留天不留,满载北京知青的两辆大巴终于缓缓的启动了,而车上的知青和车下的乡亲脸上还流露着恋恋不舍的神情。车上的人不停的向下招手,而下面的人向上招手不停,车已经走的越来越远了,乡亲们的手也没舍得放下来…

我看着一步步远离白圭大巴车的背影,不免又引起了当年的回忆:

50年前,一群非常童真稚嫩,乳臭未干的北京娃,远离父母学校,阔别家乡,不远千里从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来到穷乡僻壤的千年古镇一一白圭。当时他们心里什么也没多想,心里只想着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义无反顾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接受祖国的召唤: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可以这样说,当年祖国各地需要他们,人少地多比较贫穷的白圭更需要他们。热情朴实,真诚善良的白圭人民更需要他们,正因为如此,非常热情好客的白圭人民用最高的礼遇,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最尊贵的客人,也是未来的新型农民,欢迎来自此北京的38位知青一一白圭人民心中最亲爱的亲人。

北京娃刚来到白圭时,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所谓新,就是从未见到过,更没有经历过,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以城市到农村,从市民到农民,接受脱胎换骨的考验和磨炼,他们当年的感受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客观地讲,他们刚到白圭时,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当然这不是他们错,没有一点贬低他们的含义。可以直白地说,他们刚来的时候,手不能拿肩不能挑,什么农具也没有见过,更不说如何使用了。刚来农村非常率真,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劲,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乡亲怎么拦都拦不住。但是毕竟他们是城里娃,细皮嫩肉的,没过几天,双手双脚都打起血泡,肩膀更是疼的挨都不敢挨,一天干完活儿,一是火的吃不下饭,二是疼的睡不着觉。他们从娘胎出来哪里受过这样的苦,真的难为他们了,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都想办法尽量帮助和照顾这些远离父母的北京知青…

说起五谷不分不是夸张,还真有其事,麦苗韭菜分不清,谷苗和草分不清,野菜(俗称老来齐)和芝麻苗分不清,不免出现让人们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队长让他们间谷苗,他们却把谷苗拔掉留下许多草(当然也有谷苗),更让人们又可气又可笑的是,一天收工回来,他们帮农户家采野菜喂猪,这本来是值得夸奖的好人好事,但是谁知道他们却把好好芝麻苗,当成野菜给采回来了。这样的笑话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又能怪谁呢?好在他们经历风风雨雨,以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经过长时间的打拼磨炼,一天天好起来,终于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作为的人!以前的一切都成为过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