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区除选派优秀干部和科技特派员驻村帮扶外,还特地建立了“村企结对模式”,安排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结对帮扶,通过投入资金、建立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培育产业基地等途径,激发贫困村和边缘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每个村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挑战,该区除了14个贫困村和66个边缘村均选派了“第一书记”,落实了扶贫干部外,还在机构改革后,调整安排了187个单位3247人,参与“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工作,推动扶贫干部在一线奔忙,促进扶贫车间复工,加快扶贫项目进度,解决农户产品销售问题。

  6月3日,经过5年的努力,池州市贵池区实现1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3.67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也从7.15%下降到0.087%,未脱贫人口366人,17个边缘村没有出列。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如何让这366人如期脱贫,17个边缘村退出?贵池区火力全开,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补促”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总攻势,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让干部一线忙起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贵池区每一个贫困村和边缘村,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影,他们沉下身子扎根基层,团结带领村级党组织和群众苦干实干,为致富奔小康找良方、拔穷根,他们就是来自各级机关的扶贫干部们。

  “一想到村里有那么多事情要忙,在城里根本就坐不住。”殷汇镇东溪村时党总支第一书记童钱兵来自区政协机关。今年2月选派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后,每周除了进城对接项目和争取资金,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决战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刚到村任职,童钱兵就进农家、入田头、拉家常式的开展摸底调查。他发现,东溪村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渠道不多。他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并听取村民意见后,决定利用交通区位好的优势和山丘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选择了市场行情好,本地已有产业基础的黄精种植项目。目前带领村民们流转土地种植了100亩黄精。按照当前行情预计,达产后每年收益十万元以上,同时还能增加贫困村民务工收入。

  扶贫是块“硬骨头”,“啃下来”要有干劲、有韧劲。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挑战,该区除了14个贫困村和66个边缘村均选派了“第一书记”,落实了扶贫干部外,还在机构改革后,调整安排了187个单位3247人,参与“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工作,推动扶贫干部在一线奔忙,促进扶贫车间复工,加快扶贫项目进度,解决农户产品销售问题。截至目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累计开展扶贫调研42次、其他区级领导调研287次,各级干部共制定2020年度贫困户“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92839条。

  让龙头企业帮起来

  “多亏了贵航特钢公司解了燃眉之急。有了这笔资金,蔬菜基地可以动工了。”近日,牛头山镇木闸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张华笑着说。5月27日,安徽省贵航特钢有限公司向该社区捐赠了2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他们建设大棚蔬菜产业项目,助力边缘村退出。

  木闸社区是贵池区2018年确定的66个边缘村之一,到去年底,虽然54户160名贫困村民全部脱贫,但集体经济依然薄弱。今年初,围绕边缘村退出目标,该社区制定了边缘村退出工作方案,其中实施钢管蔬菜大棚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并带动村民增收是今年的重点举措之一。然而短缺的启动资金让他们迈不开步子。幸运的是,今年区委、区政府安排贵航特钢公司结对帮扶社区。了解实际情况后,该公司立刻伸出援手。目前,这个社区已完成34.36亩土地的流转和项目设计、预算、招标等工作。

  “一家企业,一颗爱心;一个项目,一粒种子!”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区除选派优秀干部和科技特派员驻村帮扶外,还特地建立了“村企结对模式”,安排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结对帮扶,通过投入资金、建立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培育产业基地等途径,激发贫困村和边缘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每个村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正是这些企业投身到精准扶贫方阵中,‘有什么帮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使得全区14个贫困村和49个边缘村已脱贫出列。今年最后17个边缘村又有17家企业主动开展结对帮扶。”区扶贫开发局负责人介绍说。该区引导企业携手贫困村、寻找致富“新门路”促扶贫的做法已遍地“开花结果”。

  让扶贫产业活起来

  这些天,唐田镇尚书村贫困户杨花云和村民们一直在丝瓜络种植基地里,忙着给丝瓜藤蔓打扣,不时清理着畦上的杂草。就是这个丝瓜络种植产业,不仅让杨云花等在这里有了稳定的务工收入,而且让尚书村集体经济也有了增收的后劲。

  据村党总支书记杨雪飞介绍,2017年该村成立了丝瓜络种植合作社,启动丝瓜络种植加工项目后,带动了扶贫产业发展。目前不仅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基地还吸收了8名贫困户务工,杨花云就是其中一位。“过去家里很穷,后来村介绍我到这里做事,一天能挣100块钱,现在不再为收入发愁了。”对于这份工作,杨云花感到很珍惜,自2018年脱贫以来,家里收入一直很稳定。

  “我右手残疾,想发展产业也没有渠道。”涓桥镇紫岩村九里组的陈小明说,以前低保兜底为主,收入很有限。去年,把财政扶持的1万元资金入股九华府金莲智慧公司的黄精抱团发展项目后,使得没有独立发展产业的陈小明生活迎来了转机。今年春节前,他拿到了项目收益前的分红600元。待黄精成熟后,企业还将人均每年再分红1000元。“以前就靠低保生活,现在除了项目分红,还有务工收入,每年有2万多块的进账。”陈小明满脸笑容地说,全镇像他这样没有独立发展产业能力的254名贫困户都通过抱团发展方式入股了龙头企业,享受到着分红收益。

  可持续增收是防范返贫的根本之策。为此,该区整体统筹实施了“三业工程”,形成产业扶贫多点开花,让贫困群众致富有产业、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已实施特殊贫困户产业抱团发展项目310个,受益贫困户3015户。全区拥有“一业”的贫困户已实现了全覆盖,拥有“两业”的有10923户、占比77%,拥有“三业”的有616户、占比4.4%。

  让贫困群众动起来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战役的“主力军”。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扶贫来说,道德和志气是精准扶贫工作中最难帮扶的“角落”。为了让群众不仅口袋富起来,也要精神富起来,在脱贫攻坚决战阶段,该区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感党恩 思奋进”公德教育活动,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志气和本领,激活群众脱贫“原动力”。

  今年四月份,梅村镇珍溪村艾草种植基地迎来了头茬丰收季。在那段时间里,村里有名的“懒汉”凌烈兴简直换了一个人似的,趁着天晴,每天都要来基地对艾草进行翻晒,确保了这些艾草在雨季前及时打捆装车。

  凌烈兴今年63岁,单身一人。用村里人的话来说,凌烈兴曾经“破罐子破摔”,不仅嗜酒如命,还脾气火爆。村里和帮扶干部觉得这不是个办法,考虑到他单身,又上了年纪,便一边贴心为其提供了公益性岗位,一边激发其内生动力。

  “以前总觉得干啥都没劲。现在大家都这么关心我帮助我,让我老来无忧,我也不能不出份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凌烈兴激动地说,自从思想束缚解脱后,精神面貌有了质的变化,不仅酒喝得少,脾气也好了,而且有空就到艾草基地打起零工,一年下来能挣到2万多元。

  目前,在贵池区,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凌烈兴一样转变了观念,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贫困的现状。自“感党恩 思奋进”公德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该区积极培育了一批自强致富、互帮互助的先进典型,并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形式,组织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向周边贫困群众讲自己的“创业史”“致富经”“授业解惑”,交流脱贫经验,引发了共鸣,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赵冬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