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該區除選派優秀幹部和科技特派員駐村幫扶外,還特地建立了“村企結對模式”,安排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結對幫扶,通過投入資金、建立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就業、培育產業基地等途徑,激發貧困村和邊緣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確保每個村貧困羣衆順利脫貧,村集體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的挑戰,該區除了14個貧困村和66個邊緣村均選派了“第一書記”,落實了扶貧幹部外,還在機構改革後,調整安排了187個單位3247人,參與“單位包村、幹部包戶”定點幫扶工作,推動扶貧幹部在一線奔忙,促進扶貧車間復工,加快扶貧項目進度,解決農戶產品銷售問題。

  6月3日,經過5年的努力,池州市貴池區實現1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3.67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也從7.15%下降到0.087%,未脫貧人口366人,17個邊緣村沒有出列。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如何讓這366人如期脫貧,17個邊緣村退出?貴池區火力全開,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抗補促”專項行動爲抓手,全面發起脫貧攻堅總攻勢,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讓幹部一線忙起來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在貴池區每一個貧困村和邊緣村,總能看到這樣一羣身影,他們沉下身子紮根基層,團結帶領村級黨組織和羣衆苦幹實幹,爲致富奔小康找良方、拔窮根,他們就是來自各級機關的扶貧幹部們。

  “一想到村裏有那麼多事情要忙,在城裏根本就坐不住。”殷匯鎮東溪村時黨總支第一書記童錢兵來自區政協機關。今年2月選派到村裏擔任“第一書記”後,每週除了進城對接項目和爭取資金,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決戰脫貧攻堅的戰鬥中。剛到村任職,童錢兵就進農家、入田頭、拉家常式的開展摸底調查。他發現,東溪村產業結構單一,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增收渠道不多。他與村“兩委”幹部商議並聽取村民意見後,決定利用交通區位好的優勢和山丘地貌特點,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選擇了市場行情好,本地已有產業基礎的黃精種植項目。目前帶領村民們流轉土地種植了100畝黃精。按照當前行情預計,達產後每年收益十萬元以上,同時還能增加貧困村民務工收入。

  扶貧是塊“硬骨頭”,“啃下來”要有幹勁、有韌勁。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的挑戰,該區除了14個貧困村和66個邊緣村均選派了“第一書記”,落實了扶貧幹部外,還在機構改革後,調整安排了187個單位3247人,參與“單位包村、幹部包戶”定點幫扶工作,推動扶貧幹部在一線奔忙,促進扶貧車間復工,加快扶貧項目進度,解決農戶產品銷售問題。截至目前,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累計開展扶貧調研42次、其他區級領導調研287次,各級幹部共制定2020年度貧困戶“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92839條。

  讓龍頭企業幫起來

  “多虧了貴航特鋼公司解了燃眉之急。有了這筆資金,蔬菜基地可以動工了。”近日,牛頭山鎮木閘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張華笑着說。5月27日,安徽省貴航特鋼有限公司向該社區捐贈了20萬元幫扶資金,支持他們建設大棚蔬菜產業項目,助力邊緣村退出。

  木閘社區是貴池區2018年確定的66個邊緣村之一,到去年底,雖然54戶160名貧困村民全部脫貧,但集體經濟依然薄弱。今年初,圍繞邊緣村退出目標,該社區制定了邊緣村退出工作方案,其中實施鋼管蔬菜大棚項目,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並帶動村民增收是今年的重點舉措之一。然而短缺的啓動資金讓他們邁不開步子。幸運的是,今年區委、區政府安排貴航特鋼公司結對幫扶社區。瞭解實際情況後,該公司立刻伸出援手。目前,這個社區已完成34.36畝土地的流轉和項目設計、預算、招標等工作。

  “一家企業,一顆愛心;一個項目,一粒種子!”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該區除選派優秀幹部和科技特派員駐村幫扶外,還特地建立了“村企結對模式”,安排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結對幫扶,通過投入資金、建立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就業、培育產業基地等途徑,激發貧困村和邊緣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確保每個村貧困羣衆順利脫貧,村集體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正是這些企業投身到精準扶貧方陣中,‘有什麼幫什麼’‘缺什麼補什麼’,使得全區14個貧困村和49個邊緣村已脫貧出列。今年最後17個邊緣村又有17家企業主動開展結對幫扶。”區扶貧開發局負責人介紹說。該區引導企業攜手貧困村、尋找致富“新門路”促扶貧的做法已遍地“開花結果”。

  讓扶貧產業活起來

  這些天,唐田鎮尚書村貧困戶楊花雲和村民們一直在絲瓜絡種植基地裏,忙着給絲瓜藤蔓打扣,不時清理着畦上的雜草。就是這個絲瓜絡種植產業,不僅讓楊雲花等在這裏有了穩定的務工收入,而且讓尚書村集體經濟也有了增收的後勁。

  據村黨總支書記楊雪飛介紹,2017年該村成立了絲瓜絡種植合作社,啓動絲瓜絡種植加工項目後,帶動了扶貧產業發展。目前不僅村集體經濟得到了壯大,基地還吸收了8名貧困戶務工,楊花雲就是其中一位。“過去家裏很窮,後來村介紹我到這裏做事,一天能掙100塊錢,現在不再爲收入發愁了。”對於這份工作,楊雲花感到很珍惜,自2018年脫貧以來,家裏收入一直很穩定。

  “我右手殘疾,想發展產業也沒有渠道。”涓橋鎮紫巖村九里組的陳小明說,以前低保兜底爲主,收入很有限。去年,把財政扶持的1萬元資金入股九華府金蓮智慧公司的黃精抱團發展項目後,使得沒有獨立發展產業的陳小明生活迎來了轉機。今年春節前,他拿到了項目收益前的分紅600元。待黃精成熟後,企業還將人均每年再分紅1000元。“以前就靠低保生活,現在除了項目分紅,還有務工收入,每年有2萬多塊的進賬。”陳小明滿臉笑容地說,全鎮像他這樣沒有獨立發展產業能力的254名貧困戶都通過抱團發展方式入股了龍頭企業,享受到着分紅收益。

  可持續增收是防範返貧的根本之策。爲此,該區整體統籌實施了“三業工程”,形成產業扶貧多點開花,讓貧困羣衆致富有產業、就業有崗位、創業有門路。數據顯示,目前,全區已實施特殊貧困戶產業抱團發展項目310個,受益貧困戶3015戶。全區擁有“一業”的貧困戶已實現了全覆蓋,擁有“兩業”的有10923戶、佔比77%,擁有“三業”的有616戶、佔比4.4%。

  讓貧困羣衆動起來

  貧困羣衆是脫貧攻堅戰役的“主力軍”。相對於“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扶貧來說,道德和志氣是精準扶貧工作中最難幫扶的“角落”。爲了讓羣衆不僅口袋富起來,也要精神富起來,在脫貧攻堅決戰階段,該區推動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開展“感黨恩 思奮進”公德教育活動,着力培育貧困羣衆自力更生、自主脫貧的志氣和本領,激活羣衆脫貧“原動力”。

  今年四月份,梅村鎮珍溪村艾草種植基地迎來了頭茬豐收季。在那段時間裏,村裏有名的“懶漢”凌烈興簡直換了一個人似的,趁着天晴,每天都要來基地對艾草進行翻曬,確保了這些艾草在雨季前及時打捆裝車。

  凌烈興今年63歲,單身一人。用村裏人的話來說,凌烈興曾經“破罐子破摔”,不僅嗜酒如命,還脾氣火爆。村裏和幫扶幹部覺得這不是個辦法,考慮到他單身,又上了年紀,便一邊貼心爲其提供了公益性崗位,一邊激發其內生動力。

  “以前總覺得幹啥都沒勁。現在大家都這麼關心我幫助我,讓我老來無憂,我也不能不出份力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凌烈興激動地說,自從思想束縛解脫後,精神面貌有了質的變化,不僅酒喝得少,脾氣也好了,而且有空就到艾草基地打起零工,一年下來能掙到2萬多元。

  目前,在貴池區,越來越多的貧困羣衆像凌烈興一樣轉變了觀念,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着貧困的現狀。自“感黨恩 思奮進”公德教育活動開展以來,該區積極培育了一批自強致富、互幫互助的先進典型,並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形式,組織脫貧致富先進典型現身說法,向周邊貧困羣衆講自己的“創業史”“致富經”“授業解惑”,交流脫貧經驗,引發了共鳴,激發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了“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趙冬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