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太宗朝的三次“親王尹京”,我們可以認定以親王爵行開封府尹是宋初儲君的默認之位,但並非五代時期留下的慣例,只是宋太宗趙光義從觀念上深化世人“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認知,強化自身即位的合法性。宋太宗趙光義作爲經歷五代至宋初權力博弈的佼佼者定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其通過嫁接歷史淵源,藉助自身“親王尹京”的事實,形成趙廷美及諸子“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慣例,繼而反證自身即位的合法性。

皇位繼承一直是困擾歷代王朝的重大問題,而戰亂紛飛的五代時期,帝王輪替更是極爲頻繁。至宋太祖趙匡胤皇袍加身建立宋朝後,政權頻繁更迭的局面才得以緩和,但是圍繞宋初皇位繼承的陰謀論卻甚囂塵上。作爲五代亂世之後的第一次皇位輪替,宋太宗趙光義以兄終弟及的禮制繼位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可是“斧聲燭影”引發的猜疑及趙光義一系列佐證繼位正統性的做法讓本來疑點重重的皇位交接顯的更加撲朔迷離。

趙匡胤黃袍加身

作爲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合法性的有力證據,“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五代慣例說無疑成爲世人質疑和關注的焦點,而趙光義爲了從觀念上使世人接受這個慣例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加以輔證。今天我們就通過剖析五代至宋初“親王尹京”的史實來解讀宋太宗繼位背後的政治邏輯。

一、五代慣例說:親王尹京即爲國儲

在分析五代時期“親王尹京即爲國儲”是否爲慣例之前,我們先明確一下“慣例”的定義。

慣例一般是指通常方法,一貫的做法等。按照《辭海》的解釋,慣例指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但過去曾經施行,可以仿照辦理的做法。

如果按照上述解釋,那麼五代時期應該出現諸多以“親王尹京”身份繼承皇位的帝王,下面我們就着重列舉一下五代時期以此種身份繼位的帝王:

後梁:後梁(公元907年-923年)共傳3帝,其中梁末帝朱友貞曾以均王爵行開封府尹,但卻是通過政變廢朱友珪的方式自立爲帝。後唐:後唐(公元923年-936年)共傳4帝,其中唐閔帝李從厚於公元927年任河南尹,但是公元930年封宋王時已改任成德軍節度使,鎮守鎮州,不屬於真正的“親王尹京”。而李從厚兄李從榮曾於公元930年以秦王爵領河南尹,屬於“親王尹京”,但是謀反被殺未即位,實際即位爲李從厚。後晉:後晉(公元936年-947年)共傳2帝,其中晉出帝石重貴於公元938年任開封府尹加封鄭王爵,屬於“親王尹京”,但是並非石敬瑭選中的繼承人,而是宰相馮道等人合謀而立 。後漢:後漢(公元947年-950年)共傳2帝,其中後漢高祖長子劉承訓曾任開封府尹,但是魏王爵爲追封,且未即位。漢隱帝劉承祐雖在公元948年進封周王,但未行開封府尹,且當日即皇帝位。後周:後周(公元951年-960年)共傳3帝,其中周世宗柴榮於公元953年加封晉王,並任開封尹。公元954年即位爲帝,屬於真正以“親王尹京”方式即位的皇帝。

通過以上分析,五代時期共歷經14帝,除去開國皇帝5人,剩餘9人中僅3人曾爲“親王尹京”身份,但是僅周世宗柴榮1人完全符合“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慣例”。因此“親王尹京即爲儲君”並不是五代時期的慣例,反而“個例”更爲貼切。

五代時期形勢圖

宋朝初年,趙光義以“晉王行開封尹”的身份即位,其實更恰似借鑑周世宗柴榮的即位方式,而宋朝又是後周禪位而立,所以所謂的慣例也僅僅是參照前朝後周的“個例”以及其餘二人“親王尹京”的身份炮製而成。

北宋形勢圖

二、宋初立儲說:禮法秩序儲君尹京

五代時期“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慣例顯然是爲太宗皇帝即位合法性編纂而來,那宋朝初年又是否按照此規矩確立皇儲之位呢?

1、金匱之盟,齊王尹京

飽受質疑的宋太宗趙光義雖然通過對外戰爭等方式轉移羣臣的視線,但是高粱河之戰暴露出的皇位繼承問題着實讓太宗皇帝膽戰心驚。宋太宗失蹤期間,曾發生將領準備擁立太祖子德昭爲帝的事情。而就在高粱河之戰發生兩年後,太宗潛龍之時的“宿敵”宰相趙普首先提出“金匱之盟”的說法,更加佐證了太宗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

宋太宗趙光義

金匱之盟爲太祖與太宗母昭憲太后交代的皇位傳承方式,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從太平興國初年到太平興國七年,趙廷美實際以親王身份行開封府尹,而金匱之盟的出現則使趙廷美完全符合“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慣例。但是就在金匱之盟提出的第二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就因謀反而被罷免開封府尹之職,不久更降其魏王爵。

昭憲太后

雖爲國儲,實爲過渡。金匱之盟現世後,趙廷美在趙光義與趙普的聯手之下,從皇儲之位一路貶謫至房州,最終在公元984年憂憤而終。而太宗長子趙元佑也因廷美之死發病而瘋,可見趙廷美之死並非其本身罪無可赦,實則威脅到太宗皇帝未來的傳位之路。

2、父死子繼,太子尹京

繼趙德昭、趙廷美死後,金匱之盟實質已然名存實亡,而擺在太宗眼前的則是重立自己的子嗣爲儲君,穩固太宗一脈的皇位傳承。關鍵時刻又是趙普拋出了“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的言論,開啓了宋太宗趙光義立子爲儲的新篇章。但是爲了使自己的即位更加名正言順,太宗皇帝依然沿用“親王尹京”的方式。

趙元僖:趙元僖爲太宗次子,公元983年封陳王,986年領開封府尹,但是於公元992年去世,追贈皇太子。趙德昌:趙德昌即宋真宗趙恆,公元983年封韓王,後改封爲襄王,又以壽王爵加封開封府尹。公元995年被立爲太子,997年即位。

宋真宗趙恆

根據太宗朝的三次“親王尹京”,我們可以認定以親王爵行開封府尹是宋初儲君的默認之位,但並非五代時期留下的慣例,只是宋太宗趙光義從觀念上深化世人“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認知,強化自身即位的合法性。

開封府

三、強化認知,重構儲君之名

如果單看宋初皇儲的身份,那麼“親王尹京”無疑相當於太子之銜。既然相當於太子,又爲何非要以“親王尹京”的身份來間接的表達儲君之意。

存在即爲合理,而這個合理即爲趙光義爲了宣揚自身非殺兄篡位,而是太祖皇帝親自指定的皇位繼承人,自己同樣也是遵循太祖的立儲方式,先後讓趙廷美、趙元僖、趙德昌以“親王尹京”的方式行皇儲之實。

宋太祖趙匡胤

前有五代“親王尹京”之說,後有宋初“親王尹京”之實,宋太宗以實際行動坐實了自己即位的正統性。太宗手段可謂之高超,他沒有通過粗暴誅殺的方式堵上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而是循序漸進的造成“親王即爲儲君”的事實,讓天下人從觀念和認知上承認自己乃名正言順即位。

結語:

綜上所述,“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確實存在於五代至宋初更替之際,但從嚴格意義上講,五代時期並非真正形成“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慣例,只是存在個例,而真正形成慣例只侷限於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期間。既然“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慣例是承接五代假說而來,那麼可以從側面證明“親王尹京”的做法是趙光義爲改變後世認知而精心布的局。

對於歷史的認知需要時間的打磨,而觀念的變化同樣需要時間的發酵。宋太宗趙光義作爲經歷五代至宋初權力博弈的佼佼者定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其通過嫁接歷史淵源,藉助自身“親王尹京”的事實,形成趙廷美及諸子“親王尹京即爲儲君”的慣例,繼而反證自身即位的合法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