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11月25日電 (葉秋雲)爲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暨紀念定海灣古沉船考古發掘30週年,“2018海絲尋跡·定海行”系列活動23日至26日在福建連江舉行,全國知名水下考古及“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領域30多名專家學者參與活動。

定海灣是連江縣著名“三灣”之一,海域面積135平方公里,扼閩江口、敖江口,素稱“閩江北喉”,有着“福州最美海灣”“福州馬爾代夫”等美譽,是中國古沉船分佈最密集的水域之一,發現了不同時代的沉船遺址、沉物點二十多處,出水文物數萬件。

現場沙畫表演。陳建國 攝

20世紀70年代起,閩江口的連江定海灣水域陸續打撈出一些古代文物,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重視,但限於當時的條件,未能開展進一步的水下調查。1989年起,中國與澳大利亞合作、中國最早的水下考古工作在這裏展開,之後陸續的調查與發掘先後發現與確認了一批古代沉船,打撈出水的黑釉瓷盞、青瓷碗盆、明鄭銅銃等歷代出水文物數千件,爲福州的“海絲”歷史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特殊實物資料。

據《定海古代沉船與海洋遺產》一書中記載,1988年9月,作爲中國最早到歐美接受水下考古培訓的兩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國家文物局文物處的楊林與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的張威來到定海考察,揭開了定海灣水下考古的序幕。

張威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定海灣古沉船遺址發掘寫下中國水下考古史上多個“第一次”:中國第一次水下考古,中國第一次水下考古實習培訓班開班地。他認爲,定海在中國水下考古的歷史上有着獨特的地位和重要的意義。

連江縣副縣長蘭超指出,中國水下考古的“黃埔一期”從定海灣走向全國,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當年的親歷者。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樓建龍曾參加過定海灣水下考古,作爲親歷者和見證者,他指出,考古工作任重而道遠,定海灣考古工作至今還在進行中,還需要各級部門的支持和考古同仁們的堅持和努力,爭取更大的突破。

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文菁肯定了定海灣在福州港史上的重要地位。她表示,定海灣在所有的港灣裏,只是一個小小的港灣,在中國海洋發展史和對外交往史方面,它都是一個值得記憶的了不起的港灣和節點。

此次活動由中共連江縣委、連江縣人民政府主辦,福建博物院、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指導,福州晚報、連江縣誌辦、連江縣科技文體局、連江縣筱埕鎮人民政府承辦。(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