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上述處罰中涉及到朋友圈中發佈的信息中,存在以不真實信息、誇大保險產品收益、使用“存”“利息”等字眼宣傳介紹保險產品並作收益類比、將不同保險公司保險產品進行片面對比、以贈送保險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但實際並未贈送等欺騙投保人的問題。處罰書顯示,經查,鑫豐瑞爲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而非銀行的理財產品,當事人周璐煒發佈的上述信息存在以理財產品的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欺騙投保人的問題。

(原標題:朋友圈發一條保險信息被罰5000元 這樣的錯以後別再犯)

有人吐槽朋友圈被微商霸屏,也有人不服了,保險公司從業人員纔是新勢力,開門紅、炒停售、蹭熱點,絲毫不放過任何一個宣傳產品的好機會。

不過,針對保險公司從業人員在微信朋友圈中發佈的信息,銀保監會湖北監管局近日連發五條處罰文件,對於對華泰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兩家保險公司5位保險公司從業人員開出共計1.5萬元罰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上述處罰中涉及到朋友圈中發佈的信息中,存在以不真實信息、誇大保險產品收益、使用“存”“利息”等字眼宣傳介紹保險產品並作收益類比、將不同保險公司保險產品進行片面對比、以贈送保險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但實際並未贈送等欺騙投保人的問題。

對於保險業銷售亂象,監管早已三令五申,朋友圈亦不是法外之地。

2019年9月24日,中國銀保監會向各地銀保監局、銀行保險機構等下發整治有關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銀行保險機構自查爲主,監管部門適時開展督導和抽查,切實維護銀行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

監管連發五起處罰決定書

近期,銀保監會湖北監管局連發五起處罰決定書,引入關注的是,這五例罰單均針對的是保險公司從業人員在朋友圈中發佈的文案。處罰書詳細披露了相關違法行爲:

案件一:當事人方靈於2018年8月31日在微信朋友圈發佈信息稱“華泰盛世返還高、拿錢快、快活好養老,司慶獻禮,僅售十天,今天不搶,更待何時”。

處罰書顯示,經查,當事人方靈在微信朋友圈發佈的華泰盛世僅售十天的信息不真實,存在以不真實信息欺騙投保人的問題。對當事人給予警告並處罰款三千元。案件二:當事人田曉君於2019年2月11日在朋友圈發佈“一位母親聽了《百萬寶貝》之後,果斷給孩子投保了,她算了一筆賬:每年10000,10年一共存100000,平平安安30年後拿到150000,除去本金,還有利息50000。換句話說,每年存10000,利息1666元。額外還送100萬保額的大病保險,60萬的輕症保險,160種疾病,賠付4次,給孩子滿滿的愛!爲愛點贊,畢竟保100萬,比掙100萬容易”的信息。

處罰書顯示,上述信息中,存在使用“存”“利息”等字眼宣傳介紹保險產品並作收益類比、誇大保險產品收益、以贈送保險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但實際並未贈送等欺騙投保人的問題。對當事人給予警告並處罰款五千元。案件三:當事人方毅在2017年8月20日的微信朋友圈中發佈信息:“20家公司重疾險保費比較。32歲男性,30萬保額壽險+30重疾保障,20年繳費,年保費分別爲:工銀安盛御如意7536元;中意人壽一生保11396元;中國人壽(34.6100.481.41%)康寧終身9450元;中國平安(85.0400.040.05%)平安福9307元;新華人壽健康無憂9330元;太平洋(3.6900.041.10%)金佑人生12360元等”。

處罰書顯示,上述信息存在將本公司保險產品與其他公司保險產品進行片面對比欺騙投保人的問題。對當事人給予警告並處罰款二千元。案件四:欺騙投保人。當事人周璐煒在微信朋友圈中發佈信息:“鑫豐瑞。非常好的理財產品,重磅上市。”

處罰書顯示,經查,鑫豐瑞爲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而非銀行的理財產品,當事人周璐煒發佈的上述信息存在以理財產品的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欺騙投保人的問題。對當事人給予警告並處罰款二千元。案件五:當事人李異凡分別在2018年1月10日、2018年3月30日微信朋友圈中發佈2條信息:1.“定期小廣告-重疾險。業內性價比最高的重大疾病保障,同樣的保額更低的保費,更廣的重疾覆蓋面,我們的賠付不是一次就終止而是賠6次,分別是3次重疾和3次輕症,重疾輕症雙豁免”等。

處罰書顯示,上述信息存在將不同保險公司保險產品進行片面對比欺騙投保人的問題、承諾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利益的問題。對當事人給予警告並處罰款三千元。

不得編髮未經審覈宣傳信息

在包括微信朋友圈截圖在內的“鐵證”之下,足以認定上述違法事實。

湖北監管局表示,根據《保險法》的有關規定,該局對上述當事人涉嫌違法的案件進行了調查、審理,並依法向當事人告知了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以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當事人未提出陳述申辯意見。上述違法事實,有事實確認書、當事人微信朋友圈截圖、承保清單、情況說明、保險條款、業務清單、責任認定書、詢問筆錄等證據證明。

《保險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及其從業人員在辦理保險業務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爲:(一)欺騙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二)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三)阻礙投保人履行本法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或者誘導其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四)給予或者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五)利用行政權力、職務或者職業便利以及其他不正當手段強迫、引誘或者限制投保人訂立保險合同;(六)僞造、擅自變更保險合同,或者爲保險合同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七)挪用、截留、侵佔保險費或者保險金;(八)利用業務便利爲其他機構或者個人牟取不正當利益;(九)串通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騙取保險金;(十)泄露在業務活動中知悉的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商業祕密。

《保險法》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個人保險代理人違反本法規定的,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過往監管部門罰單中,也曾出現過保險公司、及從業人員因在微信中違法宣傳而被處罰的案例。如在2019年3月,銀保監會河北監管局對中信保誠人壽及從業人員各開出1萬元、0.5萬元罰單,因當事人在微信羣編髮內容不實的保險營銷宣傳信息。

2019年12月27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匯局聯合制定併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自2020年1月25日起施行。在《通知》第三部分“金融營銷宣傳行爲規範”的第九條規定:不得允許從業人員自行編髮或轉載未經相關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經營者審覈的金融營銷宣傳信息。

“轉發語是同業之間互相借鑑來的,通訊錄裏積累的人多了,經常發個朋友圈廣告,有可能會吸引一些客戶主動來諮詢。”一位代理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對於保險業銷售亂象,監管早已三令五申,朋友圈亦不是法外之地,此次監管部門敲警鐘,保險公司和從業人員都應重視起來。上海昱淳商務諮詢公司合夥人徐昱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在行業中,保險業務員不實宣傳的情況較爲常見,保險機構應起到對公司從業人員銷售行爲監督管理的責任。”

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有哪些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整治保險銷售亂象行業,監管不斷加碼。2019年9月24日,中國銀保監會向各地銀保監局、銀行保險機構等下發整治有關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銀行保險機構自查爲主,監管部門適時開展督導和抽查。

在銀保監會列舉的侵害保險消費者權益亂象的表現形式中,在銷售方面包括:

一是以其他金融產品名義宣傳保險產品。如將保險產品混同於儲蓄、理財產品銷售,使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保險產品。

二是誇大保險責任或收益,誇大保險保障範圍。如在重疾險、醫療險銷售過程中,誇大賠付病種範圍、口頭承諾可報銷因治療疾病產生的全部住院醫療費用等。

三是隱瞞影響投保決策的內容。如隱瞞保單收益的不確定性、退保損失、保單風險及免責條款、保單繳費期限、保障期限、猶豫期等合同重要內容。又如在銷售部分以“保證續保”概念進行宣傳的短期健康險產品時,未向消費者主動充分說明產品存在整體調整產品費率或產品停售的可能,導致消費者忽視該內容,產生糾紛。

四是引用不真實、不準確的數據和資料,對過往業績進行虛假或誇大表述,對保險產品效果或收益做出與條款不符的承諾。爲達到營銷目的對與保險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作虛假宣傳。以產品即將停售或費率即將調整爲由進行不實宣傳炒作,誘導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

五是銷售人員未培訓到位,對銷售產品瞭解不清,向消費者介紹的產品以偏概全,或錯誤解釋保險條款。

六是誘導唆使投保人爲購買新的保險產品終止保險合同而損害其合法權益。

七是銷售人員不依規操作,投保檔案非投保人本人真實意思表示。如未經授權代填投保材料、代抄風險提示語、代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在投保單、投保提示、保單回執等單據上簽字等。

羅崇緯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羅崇緯_NB120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