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氣象預報泰斗曾慶存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爲"中國核潛艇"之父。正是他帶領着我國一批科研人員隱姓埋名,刻苦攻堅,讓中國人有了一柄不再受人威脅的"利劍"。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黃旭華"共和國勳章"。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氣象預報泰斗曾慶存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黃旭華資料圖

1926年,黃旭華生於廣東海豐縣。1958年,我國核潛艇工程正式立項,黃旭華祕密赴京,被任命爲核潛艇研製總工程師。

此後30年,他始終沒有告訴家人工作內容,外界親友更是完全不知道他在哪,在做些什麼。唯一的聯繫方法就是一個編號爲145的內部信箱。直到2013年,他的事蹟逐漸"曝光",親友們才得知原委。

1988年南海深潛試驗,黃旭華曾順道探視老母,95歲的母親與兒子對視卻無語凝噎。此時距離他們母子分別已有30年,62歲的黃旭華也已雙鬢染上白髮。黃旭華的父親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做什麼。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氣象預報泰斗曾慶存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黃旭華在葫蘆島試驗基地(1988年3月4日攝)

爲了不受外國列強的欺凌,中國人必須研製出自己的核潛艇,但研製難度極大:沒有人見過真正的核潛艇,他們僅有的實物材料是兩隻從國外帶回來的兒童核潛艇玩具模型。

即便如此,科研人員也一絲不苟開始了研究。通過計算、對比,他們發現玩具模型與蒐集到的媒體資料數據吻合,這讓所有人都信心大增。研製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是一次挑戰。當時沒有電腦,所有數據只能靠算盤和計算尺。常常爲了一個數據,他們會日夜不停地計算,爭分奪秒。

終於,在黃旭華和所有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爲"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至此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氣象預報泰斗曾慶存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科研試驗過程中,黃旭華經常身先士卒。1988年,某新型號的潛艇在研製最後階段必須進行極限深度的深潛試驗。深潛試驗,風險很大,任何一條焊縫,一條管道,一個閥門,若承受不起海水壓力,都會造成艇廢人亡。黃旭華不顧勸阻,執意要求一起進艇下潛。

核潛艇開始是以50米、10米下潛,後來陸續5米、1米慢慢越潛越深,快到300米時,潛艇頂殼承受着巨大的水壓,多個位置咔咔作響。這樣的聲音在水下300米深處令人毛骨悚然。黃旭華鎮定自若,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數據,直至最後勝利。

成功後,黃旭華興奮地拿起筆寫了幾個字:

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成爲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如今,中國核潛艇已經劈波斬浪,遨遊在深藍的大洋之中,爲保衛祖國和世界和平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中國氣象預報事業"泰斗"曾慶存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斗,他在國際上首創了半隱式差分法,成功用於短期數值天氣預報,開啓了數值天氣預報應用的先河。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氣象預報泰斗曾慶存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曾慶存供圖:中科院大氣物理所

如今在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支持下,我國的天氣預報整體準確率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大大降低了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損失。因爲傑出的成就和貢獻,2016年,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授予他該組織的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

去年曾慶存接受長安街知事專訪,講述自己成長和從事科研的心路歷程。此次獲獎前夕,他告訴長安街知事:心情平靜如常,又激動不已。平靜的是"喜見國家強盛日,青燈伏案夜安心",激動的是心血勤研對國家人民和大氣科學的發展有些作用。他說:感謝黨和國家人民的栽培,感謝同志們對自己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關心幫助。

1935年,曾慶存出生在廣東陽江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1952年,他順利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之後又響應號召,改學氣象學科。大學畢業之後,曾慶存被選派進入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學習,師從著名氣象學專家基別爾。也是在這裏,他取得了在氣象領域開展數值預報的巨大突破。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氣象預報泰斗曾慶存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曾慶存在錦屏水電站現場指導

當時,國外科學家們已經嘗試開展數值預報,即根據大氣動力學原理建立描述天氣演變過程的方程組,輸入觀測資料作爲初值,用計算機數值求解來預測未來天氣。但預報效果並不理想,因爲原始方程組包含需要計算的大氣要素變量很多,例如溫度、氣壓、溼度、風向、風速等等,又包含有渦旋和各種波動的運動過程,計算非常複雜。

曾慶存幾經失敗,苦讀冥思,終於悟通關鍵所在,首創出"半隱式差分法"數值預報。這項成果立即在莫斯科世界氣象中心應用,預報準確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61%。自此,數值預報才成爲氣象預報的主要方法。

回國後,曾慶存又在氣象衛星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1974年他發表了長達30萬字的專著《大氣紅外遙測原理》,爲利用衛星進行氣象監測打下了理論基礎。直到今天,這一理論都沒有過時,確保我國的氣象遙感技術處於全球領先的國家行列。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氣象預報泰斗曾慶存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曾慶存正在作報告

如今,85歲高齡的曾慶存還堅守在科研一線。只要身體允許、沒有出差,他幾乎天天會去大氣物理所的辦公室,看看青年科研人的研究進度,聽聽他們的想法。他一直在關注青年科研人的成長,爲他們取得的每一步成就而喜。




1988年南海深潛試驗,黃旭華曾順道探視老母,95歲的母親與兒子對視卻無語凝噎。此時距離他們母子分別已有30年,62歲的黃旭華也已雙鬢染上白髮。黃旭華的父親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做什麼。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氣象預報泰斗曾慶存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黃旭華在葫蘆島試驗基地(1988年3月4日攝)

爲了不受外國列強的欺凌,中國人必須研製出自己的核潛艇,但研製難度極大:沒有人見過真正的核潛艇,他們僅有的實物材料是兩隻從國外帶回來的兒童核潛艇玩具模型。

即便如此,科研人員也一絲不苟開始了研究。通過計算、對比,他們發現玩具模型與蒐集到的媒體資料數據吻合,這讓所有人都信心大增。研製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是一次挑戰。當時沒有電腦,所有數據只能靠算盤和計算尺。常常爲了一個數據,他們會日夜不停地計算,爭分奪秒。

終於,在黃旭華和所有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爲"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至此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氣象預報泰斗曾慶存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科研試驗過程中,黃旭華經常身先士卒。1988年,某新型號的潛艇在研製最後階段必須進行極限深度的深潛試驗。深潛試驗,風險很大,任何一條焊縫,一條管道,一個閥門,若承受不起海水壓力,都會造成艇廢人亡。黃旭華不顧勸阻,執意要求一起進艇下潛。

核潛艇開始是以50米、10米下潛,後來陸續5米、1米慢慢越潛越深,快到300米時,潛艇頂殼承受着巨大的水壓,多個位置咔咔作響。這樣的聲音在水下300米深處令人毛骨悚然。黃旭華鎮定自若,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數據,直至最後勝利。

成功後,黃旭華興奮地拿起筆寫了幾個字:

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成爲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如今,中國核潛艇已經劈波斬浪,遨遊在深藍的大洋之中,爲保衛祖國和世界和平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