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古人養龍的事,記載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原文是這樣的:“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就是說舜帝的時期,有個叫董父的人,喜歡龍並養龍,給龍飲食,後來還讓龍“服事”舜帝。後來夏朝的時候,有個叫孔甲的人,天帝賜給他一雄一雌兩條龍,可是他不能養。最後雌龍死了,他還割龍肉來喫。

(舜帝出征)

那麼,上古時期,真的有人養過龍嗎?

我首先旗幟鮮明地表示,“養龍”這件事,是很不靠譜的,而且,龍這種動物,在上古時期是不可能存在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很簡單,因爲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生物史上完全不可能出現龍這種動物。上古時期,也不可能出現這種動物。

歷朝歷代的典籍中,有不少關於龍的描寫。比如《說文解字》上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生物史上,能細能巨的動物可能有,但哪種動物“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呢?是兩棲動物嗎?不是的。

再比如《本草綱目》上記載:“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這簡直是完全打破了生物進化的規律,從脊椎動物中最低等的魚類到最高等的哺乳類,龍身上都有,這可能嗎?

(飛龍在天)

此外,從上古時期到現在,也就幾千年的歷史。這幾千年的歷史,在生物進化史上,是極爲短暫的。也就是說,夏朝時期的動物,和我們現在的動物,應該是差不多的。我們現在沒有龍這樣的動物,那麼上古也肯定沒有龍這麼動物。

那麼,爲什麼《左傳》要煞有介事地寫養龍這件事呢?

其實,《左傳》寫養龍,卻不是真的在說養龍,而是借養龍這件事,說明一個道理。

這篇文章的內容很長。是先從魯昭公寫起來的。因爲魯國的卿大夫們“三桓”做大了(當然也是魯昭公自己行爲不檢點),結果魯昭公被趕出魯國,四處逃亡,最後逃到晉國。晉國當時也已經出現了魯國的情況,晉國國君也式微了,國家朝政由“六卿”輪流掌控。當時掌控晉國朝政的是魏獻子。這段話,就是魏獻子和作爲史官的蔡墨交流的時候說的。

因爲當時聽人說有龍掉到地上被捉住了,魏獻子就問蔡墨,不是說龍很聰明嗎?怎麼會被捉住呢?蔡墨說,不是龍聰明。是人聰明。魏獻子又問,古代是不是有人養過龍?蔡墨說,是有人養過。然後就講了上面咱們說過的豢龍氏和孔甲的故事。

(漢靈帝)

顯然,在這裏,龍並非是真的龍,而是指代“國家”。蔡墨的意思是說,豢龍氏這樣的大臣治理國家(養龍),但也尊奉君王,“以服事帝舜”就是這個意思。夏朝的孔甲呢?當時國家本來該是他的(“帝賜之乘龍”就是說,他的王位本來該是受命於天的),但認爲他不會治理,所以他爹傳位給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孔甲的叔父),最後才傳到孔甲身上。但是孔甲當王后,夏朝也跟着衰微了。後面說到孔甲把龍養死了,還喫龍肉,就是說這個意思。

不只是《左傳》,其實歷史上的很多史料,關於龍的記載,都有其象徵意義,而且更多是“國家”的象徵。比如《後漢書》記載:“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這裏說龍從天上掉下來了,意思也就是說,由於靈帝亂政,漢王朝要滅亡了。

(參考資料:《左傳》《後漢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